全国文化系统党建研究会2013年研究课题
[内 容 提 要]
本文通过重温七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为浙江昆剧团建团50周年发来的《贺信》精神,回眸新世纪以来浙昆剧团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论述了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一个剧团要继往开来“不断续写新篇章”,就必须重视剧团队伍建设;而艰苦奋斗、传承创新则是建团的灵魂,立团的支柱;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必须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党员队伍、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传人的教学培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昆曲事业承上启下、代代相传、延绵不绝;才能使昆曲艺术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贺信、浙昆、剧团、队伍建设。
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温七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为浙江昆剧团建团50周年发来的《贺信》精神,回眸新世纪以来我们浙昆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深入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确保昆曲艺术健康持续地传承发展,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现实启示。
一、党和政府重视昆曲事业,习近平发信祝贺浙昆建团50周年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昆曲事业,建国以来,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4月,我团携新编昆剧《十五贯》晋京献演,在首都北京产生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轰动效应。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观看该剧,周恩来总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指出《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此次晋京的成功演出,不仅使浙昆成为我国第一个昆剧艺术表演团体,而且为复兴濒临湮没的昆曲艺术,促进各地昆剧院团的相继成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特别是2004年,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昆曲艺术的重要指示,文化部制定、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以来,更给昆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在浙江,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十分关心浙江昆剧团和永嘉昆剧团的发展,多次就保护和扶持浙江昆剧事业作出重要批示。2004年2月,习书记批示“昆曲事业如何抢救扶持,应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同年5月,浙昆被我省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剧团经营经费由政府负担,演职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款。2005年5月,习书记对永嘉昆曲作了专题调研并作出批示;6月,永昆被列入浙江首批省级“非遗”名录。同时,恢复建立永嘉昆剧团,性质是全额事业单位,定编40名。2006年,省政府设立浙江省昆曲专项保护资金,省财政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浙昆、永昆的保护与扶持。9月,习书记得悉2006年适逢浙昆建团50周年,创作排演的《公孙子都》又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为此专门发贺信表示祝贺。《贺信》全文如下:
浙江昆剧团:
欣闻浙江昆剧团迎来了建团50周年,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传承和发展昆剧艺术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浙江昆剧团是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昆剧艺术表演团体。长期以来,剧团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秉承“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的宗旨,相继恢复和创作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为弘扬中国传统昆剧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浙江昆剧团坚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与时俱进,再接再厉,不断续写新篇章,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浙江文化艺术增辉添彩。
习近平
2006年9月
习书记的贺信,言简意赅,期望深切。既是对浙昆建团50年来工作成绩的高度评价,更是对浙昆人传承发展昆曲事业寄予厚望。全团职工聆听贺信,倍受鼓舞。不仅鞭策我们排演的昆剧《公孙子都》摘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称号,而且一直激励着浙昆人坚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与时俱进,再接再厉,勇于改革,勤于传承,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在艺术创作、剧目排演、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实践让我们深切感到,要不负习书记的殷切期望,“不断续写新篇章”,必须重视剧团队伍建设。
二、历史证明,艰苦奋斗、传承创新是剧团队伍建设的灵魂
浙昆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昆剧艺术表演团体,是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等,在原民间戏班“国风昆苏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正如周恩来总理1956年5月17日,出席文化部、中国剧协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的《十五贯》座谈会上讲话中所说:“《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浙江昆剧团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在解放前,他们为了继承发扬昆曲艺术,曾组织了个小剧团,到处流浪。解放后,他们继续奋斗,终于受到了重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奋斗,就有出路;不奋斗,就无法生存。在我们的新社会,只要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奋斗,是会产生成果的。决定性条件是自己奋斗。”
“文革”期间,在周传瑛等老一辈艺术家进“牛棚”、遭隔离、受批斗;剧团被解散,全团演职员改行到工厂、或被分配到仅剩的浙越、浙京和浙歌的情况下,又是在“传字辈”老师和浙昆职工的多方奔走、不懈努力下,于1977年6月,浙江省委发文恢复浙昆建制,并同意翌年招收60名学员进行培训。这一决策,不仅使剧团拨乱反正,重放光彩,而且使昆曲艺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阔步迈入新世纪。
我团现任的领导班子和担纲主演的艺术骨干,正是1978年招收的浙昆第四代“秀字辈”演员。他们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历经多次文艺改革探索,不断创新文艺演出的实践中磨砺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传字辈”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深知建团的艰辛,立团的不易,持团的责任和续团的使命,因而更加爱岗敬业,更加率先垂范,更加敢于担当。在新世纪,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带领全团职工,谱写出一曲曲新的篇章:《公孙子都》继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后,还获得第十二届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法国“塞纳大奖”、“国家十大经典昆曲剧目”称号。《红泥关》、《西园记》、《临川梦影》、《乔小青》分别荣获第四、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大奖。《十五贯》以累计演出1528场,被文化部授予“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国家十大经典昆曲剧目”称号。
浙昆历史证明:一个剧团,只有艰苦奋斗,就有前途出路;只有传承创新,才能出人出戏出效益,只要紧紧抓住这个建团的灵魂,立团的支柱,才能承上启下,有所作为,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三、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推进剧团队伍全面发展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要求基层党组织及全体党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此,我们认真贯彻,结合剧团实际,着力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抓好剧团领导班子建设。浙昆现任的领导班子和团长林为林,是2003年2月,浙昆与浙京分离,恢复独立建制,由群众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省文化厅组织考察、择优聘用产生的,至今已整整10年,连任四届。10年中,党政班子成员,除一位书记正常退休、一位副团长调任浙越团长外,按照干部使用条例,经民主推荐、考察、竞聘,分别于2009年和今年,从剧团中层干部中产生聘任了两位副团长。目前,浙昆班子共有正副团长、书记5人,团长助理1人。其中有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各1人。
浙昆领导班子,之所以能四届连任,不光是他们年富力强,熟悉昆剧艺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传承发展昆曲事业的坚定性,有为民服务、求真务实、出人出戏出效益的自觉性,有清廉勤政、率先垂范、凝聚队伍的自律性,因而得到群众信任,上级认可。
(二)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浙昆党支部始终按照党的章程,积极有效开展党建工作。一方面,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严格党员队伍日常教育和管理,通过党的各项任务、活动的完成与展开,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使每个党员基本都能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根据剧团各部门党员分布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注意从艺术生产第一线,培养、发展党员。从10年来发展的14名党员看,都是活跃在艺术生产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其中,既有被聘为副团长、中层干部的;又有在全国、省级荣获各艺术奖项的专业人员。在党员发展中,一看党的信仰,二看实际表现,三看群众评价,坚持按党员条件、发展程序考察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走过场或为发展而发展。正是这积极慎重而有质量地发展党员,使许多非党群众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自觉靠拢党组织。目前要求入党的有15人,其中拟列入发展对象的有7人。
(三)抓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一个剧团来说,艺术人才建设是整个剧团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靠培养,二靠实践,而这两者的前提是,要敬岗爱业,自身奋斗。浙昆的“传、世、盛、秀、万”五代传人,均是靠着对昆曲艺术的不懈追求,努力拼博,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因此,我们始终以剧团演出为中心,重视在舞台演出的艺术实践中,发现人才、磨砺人才、培养人才,建设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队伍。主要做法是:
一是积极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通过《公孙子都》冲刺精品剧目、排演《红泥关》、《临川梦影》、《乔小青》等大戏参加中国昆曲艺术节演出,全面锤炼、提升剧团艺术人才综合素质,并发现、培养人才。
二是认真完成省文化厅年度排演任务,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雏鹰计划、新春演出季、送戏进社区、下农村、驻景点等公益性、商业性惠民演出和海内外交流演出等,为艺术人才提高技艺、施展身手创造实践机会。
三是以我省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新松计划”为载体,通过复排青春版《蝴蝶梦》、《雷锋塔传奇》、《未生缘》、《奈何天》等大戏和一批折子戏;通过为他们举办个人演出专场,推荐他们参加全省青年演(奏)员艺术大赛;通过昆剧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等,使我团年轻的第五代“万字辈”演员开始挑起大梁,崭露头角。从而在团内形成了良好的爱岗敬业、尊老敬师、爱团如家的生态环境和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竞相建功的工作氛围。
现今,全团“传、世、盛、秀、万”五代传人,共拥有“中国昆曲终生成就奖”四人;“中国昆曲进步奖”四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五人,其中一人“二度梅”;“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一人;文化部“文华奖”二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一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一人;全省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一人;全国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二人;浙江省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四人。
四是面向全国招生,浙昆第六代“代字辈”昆剧班即将开学。今年九月,我团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的浙昆“代字辈”昆剧班将在杭开学。这个班共招收昆剧表演、昆剧音乐(演奏)全日制中专生50名,学制6+4。通过剧团、学院的合作办学,将走出一条既有别于昆曲传统师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规艺术教学模式的昆剧艺术人才培养之路。他们的学成毕业,将会以优良的综合素质接班传承,使浙昆代代相传,延绵不绝,实现习近平书记所期望的“不断续写新篇章”,为中国昆曲事业作出新的积极贡献。(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昆剧团2013年研究课题组林为林 王世英 励栋煌(执笔))
2013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