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关于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建设规律之探索
发布时间:2013-12-27 05:20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3-12-27

内容摘要:

有了一支创新型队伍,才能激发文艺院团的文化创造活力,才能推动文化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浙江有着许多好的经验和规律值得探讨和借鉴。

用几段浙江的中国著名舞台艺术大师和经典剧目的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之佳话,表述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之方法。

孤立地谈传承,孤立地谈创新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利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代需要创新,人民需要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

抓好创新型队伍的建设,浙江文艺院团各具特色。

只有创新才会有特色,有了特色才会有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市场。

新时期,建设好一支创新型队伍迫在眉睫。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围绕中心工作,从思想上培养员工创新理念,从组织上支持团部人才建设,从剧目上倡导创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之作品,积极推动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建设。

关键词:文艺院团  创新型队伍 建设规律

序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作为文艺院团的队伍建设,因该朝着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方向发展,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创新型文艺队伍。有了一支创新型队伍,才能激发文艺院团的文化创造活力,才能推动文化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如何建设一支创新型队伍,浙江有着许多好的经验和规律值得探讨和借鉴。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建设之规律作如下探索:

一、从佳话论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在戏剧界“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从事戏剧艺术人争论不休和热衷探究的课题。能否正确解答这个既清楚又常常争论的严肃课题,这对建设好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关系重大。因为观念不一,就会相互扯皮,因为错误观念,文艺院团创造活力就会被扼杀。

如何正确解答“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理论上的探讨和喋喋不休的争论已经太多,在这里我就不再作重复了。我想用几段浙江的中国著名舞台艺术大师和经典剧目的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之佳话,来表述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之方法,来佐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是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建设的一条可循规律。

先说说出自我们浙江的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江南活武松盖叫天,和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大师、江南笛王赵松庭,他们都是传承与创新的楷模,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丰富和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虽说,两位艺术大师专业不同,但,在艺术传承和创新上他们都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盖叫天在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广泛吸取京剧与昆曲、地方戏中各流派武生和其他行当表演艺术的长处,并借鉴武术,以丰富的武打技术和人物形体美的造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表演艺术,还留下了全部《武松》,包括《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等,以及《鸳鸯楼》、《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等经典代表剧目。赵松庭在继承中国竹笛演奏技术的同时,他的五大创新将中国竹笛演奏艺术推向了新的颠峰:一是将中国竹笛“南派”秀美、典雅、华丽之特色和“北派”粗犷、明亮、刚劲之特色两者之长兼收,打破了南北的界限,使之能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二是将唢呐循环换气成功地运用到竹笛演奏技巧上,这是对竹笛演奏技巧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三是他创造了将不同调的竹笛由高到低排列捆绑在一起的演奏新形式,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竹笛的音域,丰富了竹笛的音色,缩小了中国竹笛与西洋长笛在转调和音域方面的差异;四是他在科学借鉴了西洋长笛等基本练习教材基础上,编著了全新的《赵松庭笛子演奏基础教程》,填补了中国竹笛没有规范的基础训练教材之空白,《赵松庭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的问世,迅速成为我国的国家高等艺术专业院校竹笛教学课本。五是创作或改编了《早晨》、《采茶忙》、《幽兰逢春》、《鹧鸪飞》、《三五七》、《婺江风光》、《火车向着韶山跑》等诸多经典笛子独奏曲。

浙江这两位中国著名舞台艺术大师他们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超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完美实现了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艺术发展之科学实践,取得了世代流芳的辉煌艺术成就。探索他们的成功,我们清楚了一个道理:传承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对照他们的成功,急功近利则是阻碍现今年轻的艺术家,向着更高的要求和更远的目标前进的绊脚石。只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观,用超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面对传承,面对创新,就会享受到传承和创新相互交融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感谢两位大师的完美实践,告诉了后人:传承与创新是相互和谐的,互不可缺的。当今,如何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两位艺术大师用辉煌的实践成果为我们正确解答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样好的经验和规律,我们是可以遵循和借鉴的。

再说说曾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的昆剧发展之佳话。1956年,浙江昆剧团新编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竟至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一度濒临湮没的昆曲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一位演员回忆时激动地说:有一天,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完谢幕时,毛主席高兴地站起来双手举过头顶热烈鼓掌。两天之后,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和剧场看戏,并亲切接见了全团演职员。一到后台,周总理就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后来,《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刊发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因为,新编昆剧《十五贯》取得巨大成功,自然,该剧后来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类的最高奖项。

旧时看过昆剧的观众,自然对旧时的昆剧留下了:公子与小姐卿卿爱爱,或是红杏出墙打情骂俏等映像。然而,昆剧《十五贯》却截然不同,在选题和立意上,可谓是“推陈出新”之经典。该剧在演绎古时错综复杂的剧情中,却无处不透露出新中国的时代正气和为民思想,以及科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观。在艺术创新上,导演手法新颖,简练,紧凑,剧情扑簌迷离,环环紧扣,一改了旧戏那种缠绵拖沓之风气。经典的案例,新颖的手法,新时代的正气,使所有现场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教条和唯心的办案受到到了现场谴责,唯物主义认识观纠正了人命关天的冤假错案,观众无不为之拍手称快。这样的选题,这样的立意,这样的艺术手法,是昆剧史上空前的。所谓空前,其实就是创新,这种创新非常符合新时代翻身做主的广大人民之要求。新时代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是引领时代新风尚的,做到了这一点,这样的戏就是好戏了。新编昆剧《十五贯》没有死守所谓的传承,而是大胆地从传承中变革,在选题、立意、艺术手法上全面进行了创新,所以,新编昆剧《十五贯》就成了“推陈出新”之经典,使其成为经典之妙处还表现在:将现代崇高的核心价值观植入了古老的艺术创作本体,使古老艺术剧种焕发了新的生命。这种推陈出新之好经验和发展规律,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此外,我还想说说两百多年来京剧艺术发展中出现流派纷呈之佳话。探索昔日,京剧有过辉煌时期,大家知道京剧艺术曾一度出现流派纷呈,当时一个流派又一个流派的出现,使得京剧舞台上呈现出百花争艳之鼎盛。评说京剧之流派纷呈:正是一个流派又一个流派的出现,推动了京剧艺术一次又一次之变革和创新,这种大胆地变革赢得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直至获得“国粹艺术”之殊荣。对照昔日京剧创新之辉煌,再看前些年京剧出现的萧条,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们主观上过于僵化。可曾记得,前些年京剧一味坚守舞台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条二幕,几盏白光灯;坚守乐队一把京胡,几把弹拨乐,一套锣鼓;坚守剧目只编历史剧,不愿创作新时代剧目等陈式。正因为这样,使京剧艺术与现代思想、现代感情、现代文化、现代科技造成完全隔离,这种现象,是一种停滞现象,有悖于京剧流派纷呈时的传承,这种坚持,严重束缚了新时期京剧的繁荣发展。可喜的是,近几年京剧觉醒了,挣脱了这种束缚,使京剧艺术快步迈进了新时代。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地借鉴京剧流派纷呈大胆变革的经验和规律,积极推动新时代京剧艺术的继续蓬勃发展。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的创新思维,不断创新剧目,拓展市场,积极推动国粹艺术与时俱进,使其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国粹精品更加丰富多彩,国粹艺术的影响力在国内和国际不断增强。

以上三段历史佳话生动地阐述了: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辨证关系,即:孤立地谈传承,孤立地谈创新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利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认为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代需要创新,人民需要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

二、从特色论创新型队伍建设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要求我们抓好创新型队伍的建设。从浙江本土调研,浙江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建设各具特色,我想从突出的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这些特色,从中寻觅创新型队伍建设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一些规律。

先说说浙江歌舞剧院创新型队伍建设之特色。该院在全国文艺界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很多,如中国笛子演奏大师赵松庭就出在这个团。该团的创作舞蹈《采茶舞》、创作歌曲《采茶舞曲》、创作吹打乐《舟山锣鼓》和《戚继光》、创作和改编笛子独奏曲《早晨》、《鹧鸪飞》、《采茶忙》、《三五七》、《水乡船歌》、《婺江欢歌》、创作二胡独奏曲《挑起担子干得欢》等作品,以及民乐“江南丝竹”在全国享有盛名。曾经的这些创新成果,展示出曾经该团创新型队伍之强盛。据一些老艺术家回忆,那时该团的创新型队伍由专业创作室成员,以及各业务部门具有创作才能的舞蹈家,演奏家和歌唱家组成,是一支专业创作和兼职创作相结合的创新型队伍,这种组合既能体现专业创作之主流,又能体现兼职创作之特色,还为培养和发现优秀兼职创作人员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广阔舞台。这种创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创造活力,又较好、较快地将大批新创作品推上了舞台,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这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型队伍建设之特色,在该院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再说说享有全国盛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新型队伍建设之特色。该团在全国文艺界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很多,当今全国越剧界青年的杰出代表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更是在全国家喻户晓。该团队从创建到发展充满特色,亮点很多:一是这个团培养出当代越剧青年演员的杰出代表茅威涛,她是当代新越剧的一面旗帜。二是这个团培养出一批批最优秀的越剧小百花名演员;三是这个团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创作专家队伍,包括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灯光、服装、道具等一批一流水准的专业精英。如此强大的创新型队伍,使该团创作、改编、上演了一批十分经典的越剧名剧,主要有《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红丝错》、《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琵琶记》等,获得了多项全国最高奖项。分析这支创新型队伍建设之规律,可以发现该团从无到有,一举成为名团的主要经验:一是以全省小百花越剧调演为平台,采用全面选优的方式,选拔了全省最优秀的青年越剧演员,组建了起点高,人才多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下了创新型队伍的牢固基础。二是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和科学培养,成功培养出以茅威涛、董柯娣、陈辉玲、何赛飞、洪英、江瑶、邵雁等一批越剧名角,竖起了创新型队伍的坚实支柱;三是剧团配备了一批创作精英,拥有了创新型队伍强有力的造血功能;四是创作了一批经典越剧剧目,打响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经典品牌。从全国出现的“小百花现象”看,该团从无到有,又到首屈一指的全国越剧名团,使我们领略了建设创新型强团神奇的特色和可循之规律。

此外,我还想说说浙江京剧团创新型队伍建设之特色。该团坚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紧紧抓住了弘扬“盖派艺术”为剧团传承和新创之特色,取得了许多辉煌成果。2008年该团举办的《纪念盖叫天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获得了文化部领导及全国京剧协会、京剧剧团代表,京剧名家,京剧研究学者,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浙江是中国著名京剧大师,江南活武松盖叫天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浙江京剧团则是“盖派艺术”的发展基地。近8年,该团连续创演了弘扬“盖派艺术”特色的三部大型京剧《宝莲灯》、《哪吒》、《飞虎将军》,这三部新创京剧成绩斐然:一是使盖派艺术在浙江得到了弘扬;二是通过弘扬“盖派艺术”,创建了专业好,能拼搏,讲奉献的创新型队伍;三是弘扬“盖派艺术”坚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为浙江京剧事业的繁荣赢得了较高的荣誉。其中《宝莲灯》获得了中国京剧节金奖,《哪吒》获得了参演奖,《飞虎将军》获得了国家舞台精品资助项目奖。此外,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正确理念指导下,该团与青海艺术剧院合作创演的大型现代京剧《藏羚羊》获得了国家舞台精品重点资助项目奖,以及多项全国比赛金奖。近几年,该团全年演出约400多场,连续获得省级文化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在传承和创新的发展之路上,“浙京现象”在全国京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浙京现象”,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之正确理念值得弘扬。

从以上三个剧团特色分析中,我们既看到了创新释放出的巨大正能量,也真切体会到:只有创新才会有特色,有了特色才会有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市场。当然,如何保持特色,如何不断创新,在深入研究文艺院团科学发展之规律中,我认识到,那就是要强化和加快创新型队伍的建设。

结 束 语

“三段佳话”、“三种特色”之论,论出了创新型队伍建设值得总结和借鉴之好的经验和规律。党的十八大赋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伟大使命,新时期,建设好一支创新型队伍迫在眉睫,我们要有更高的要求:一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坚持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大胆地去探索和借鉴国内和国外创新型队伍建设之好的经验和规律;三是不断改革,勇于创新,积极地去探索文艺院团的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

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要围绕中心工作急之所急,在建设创新型队伍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思想上培养员工的创新理念,从组织上支持团部人才建设,从剧目上倡导创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之作品,积极推动文艺院团创新型队伍建设,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撰文中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总支书记:周开屏)

撰文时间:2013年7月9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百科名片《盖叫天》,网址:

http://114.255.59.53/whbdjzx/dykt/201312/http://baike.baidu.com/view/87563.htm

3、百科名片《赵松庭》,网址:

http://114.255.59.53/whbdjzx/dykt/201312/http://baike.baidu.com/view/305250.htm

4、《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刊物:浙江日报2009年8月28日;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出版:中国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6、浙江小百花网站“越剧文化”、“原生代演员”、“经典剧目”,网址:

http://www.zjxbh.com/cn/article/001.html

作 者 周 开 屏 简 介

周开屏,现任中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总支书记,兼京剧团党支部书记。从事专业:作曲。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管乐学会理事、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专业创作曾获全国二、三等奖、省一等奖。撰写论文获国家文化部《文化研究论坛》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并收藏于“国家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集《文化研究论坛》文集”。被评为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所负责的浙江京剧团党支部被评为“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以及浙江省省直机关单位“学习型党支部”。

作者周开屏通讯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181号浙江京剧团周开屏收   邮编:310005

联系电话:0571—88087992  手机:13968033731

电子信箱:651101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