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传统与创新:资源、技术与人文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报告厅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倡导、英国Emerald出版集团主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100多位图书馆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浩民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肖珑副馆长等五位来自海内外的图书馆学专家围绕大学图书馆营销、转型以及数字人文作了专题报告,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在力求转型上的实践,有很多值得公共图书馆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美国新媒体联盟在2014年地平线报告中提出了图书馆面临的六大挑战,分别是: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服务嵌入于课程中,重新思考图书馆员的角色和技能,将研究数据之数字产出撷取与存盘,发现系统的竞争,拥抱彻底改变,维持持续进行整合、共通与协作。
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大量的有用信息未被图书馆精准收藏,即使是收藏了也没有作合理的有序化加工,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及学问门径作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不具内涵深度,从而无法被学校学者们认同,使得图书馆流失了大量高端用户,知识服务嵌入课程教学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大学图书馆诸多概念的根基已经颠覆,面对社会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以及多元化的读者需求,图书馆看似扩张、稳定的状态下面,其实已经出现了各种分支点,传统的、稳定的业务流程处于混沌的边缘,馆员的绩效难以被准确评估与考核,正是由于组织内容内部的不平衡,进而促使组织最基本的要素发生动摇。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图书馆内部成员之间对未来的目标、乃至使命发生分歧,难以形成凝聚成员的核心价值观,而由于核心价值的缺失,图书馆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规范也必然受到影响,于是整个图书馆组织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转型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1)强调图书馆与环境的渗透性及融入性,图书馆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个体图书馆在行业内部的合作与共享,而会加大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合作性,敏捷判断并广泛吸收并及时消化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2)转型是非线性的变革,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组织”一词本身就源于“有机体”,表示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的。因此组织变革也应该是系统的、具有自我组织意识的,而不是单纯地在组织战略、组织结构或组织人员以及业务流程的增减上做局部的、线性的思考与变革。(3)转型的目标是构建图书馆组织的新范式,也就是强调图书馆的变革不仅仅停留于组织结构的变革,而是赋予图书馆能够在快速变化或者不确定环境下,通过图书馆的本质使命及愿景的驱动,让每一位组织成员能够创造性地发挥其才能,组织内部机构壁垒会被打通,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内部的协同需要。“战略-结构-团队-文化-技术”相互作用,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转型的核心、关键与难点: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组成,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内在发展动力,直接关系到变革能否持续。馆员是变革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如何让每一位图书馆员个人能够在这巨变的过程中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平衡馆员个人发展与团队整体乃至整个图书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凝聚图书馆文化及图书馆精神,使之在这巨变过程中起到融合剂与催化剂的作用,及时化解变革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是图书馆再造的关键所在。
图书馆一方面要维持现状,保持现有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还要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图书馆在这一持续的变革过程中有效、快速地调动图书馆员工的积极性,保持改革的持续性,因此整个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动态,保持现状与打破现状不断平衡的矛盾统一体。
实践1:重新设计组织架构。文献资源建设、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学科服务、空间服务、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知识管理系统运维分别构成了图书馆的一级核心业务领域; 动态整合贯穿整个转型过程,例如: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两个业务领域的整合、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两个业务领域的整合,实体馆舍空间服务与网络虚拟空间服务两个业务领域的整合等等;切实打通传统行政机构形成的壁垒,减少行政干预,突出需求驱动,按业务领域实施扁平化管理的理念,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矩阵式项目管理架构;知识管理系统是所有业务领域的交集,是图书馆业务与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工作平台及运营载体。
实践2:创建组织品牌。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积极搭建校园阅读推广平台,2008年创建了“悦读”品牌,2011年创建“悦读.行者的故事”品牌,2012年创建“悦读.领悟艺术”品牌。文献资源建设、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学科服务、空间服务、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知识管理系统运维分别构成了图书馆的一级核心业务领域;动态整合贯穿整个转型过程,例如: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两个业务领域的整合、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两个业务领域的整合,实体馆舍空间服务与网络虚拟空间服务两个业务领域的整合等等。
外文采编部外文报刊组
苗璐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