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第四届全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讨会在杭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图书馆界、各级文献中心的同仁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外文采编部杨柳、刁一卓也作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1主要会议内容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趋势。为给全国从事此项工作的图书馆员提供业务交流平台,促进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横向联合,国家图书馆于2007年召集了首届全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讨会。如今,研讨会已开展到第四届。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变革与发展:数字时代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本次主题,对新时代下图书馆的功能、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业务的变化与发展、其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次研讨会主要由主旨发言、论文交流和分组讨论三部分组成。
1.1主题报告
9月16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过后是大会主旨发言。组委会特别邀请到全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就新一代图书馆的功能、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思路向与会代表们作了演讲报告。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柯平系统分析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的三次转型及其相应的功能拓展;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副主任李翠薇、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贾晓东分别结合国家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介绍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与发展;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凌从资源、信息服务链等角度揭示了在图书馆转型大背景下CALIS服务的发展方向。
专家们的主旨发言紧紧围绕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变革与发展:数字时代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从理论高度出发、基于实践经验,回顾了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的变革与发展历程,深度剖析了推动其变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技术支撑等客观因素,并敏锐地捕捉到其发展的方向,为从事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业务的图书馆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服务指明了道路。四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客观、深刻、权威。
1.2论文交流
16日下午来自不同机构的六位获奖论文作者分别就自己的论文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吴雪芝带来了题为《BALIS资源共享一站式服务模式建构研究》的论文,着重介绍了B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效益现状,并从政策和系统平台的缺陷两个方面分析了B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效益不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BALIS服务用户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的研究;
来自上海大学图书馆的李珂带来了题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模式探索》的论文,将“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这个源自企业界的理念带入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这一图书馆学概念中,并着重介绍了上海大学图书馆在这一领域进行的新的探索、效果及其启示;
来自国家图书馆的鲁玥向大家介绍了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满足率提高策略及服务深化研究,并通过研究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满足率的现状,分析了申请满足/被拒的各种不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文献提供服务满足率的几点建议;
来自吉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的李爱华带来了题为《古籍特藏文献传递须以数字古籍为基础》的论文,文中着重介绍了古籍特藏文献传递率低的原因,如文献请求者不了解古籍特藏传递范围、不了解需要传递的古籍特藏版本等,并提出应通过加大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建设力度、加强古籍特藏单位间数字建设的联合、引进古籍数字资源和增加图书经费对再版古籍特藏文献的购买等方式来提高古籍特藏文献的传递率;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图书档案馆的龚纪文带来了题为《研究所图书馆文献传递著作权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的论文,文中首先向大家介绍了CSDL文献传递系统中关于文献传递的著作权情况的说明,在此基础上为大家分析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中可能涉及的著作权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正确处理文献传递中设计的著作权的问题的方法;
最后来自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薛调老师带来了题为《基于信息觅食理论的文献传递用户信息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的论文。该文将源自生态学和人类学的信息觅食理论引入到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实践中来,通过分析用户信息行为,构建了一个用户信息觅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献传递服务的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提出改善文献传递服务的策略。
六位作者的论文既有侧重理论的,又有倾向实务操作的,尤其是一些作者将图书馆学以外的一些理论引入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研究中来,为与会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同时也展示出图书馆学强大的包容力。
1.3分会场讨论
17日上午,与会代表们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了分组讨论。我部两位代表参加了其中第二分会场和第三分会场的讨论。
第二小组的讨论主题是“中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实践与比较”,大家就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如果说研讨会第一天多是从大局着手的提纲挈领,那么分会场的讨论就是扎根实践的面面俱全。第二分会场的代表约40人,除少数代表来自公共图书馆以外,其余大部分代表均来自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各位参会老师从事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工作多年,经验丰富,涉及到的问题从文献提供中心的运作、CALIS的调度、版权尊重到CALIS系统的操作、物流选择都源于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工作第一线。
会场讨论的问题看似杂乱,其实可以总结成“以人为本”和“有章可循”两条准则。“以人为本”是指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业务应当尽量从读者角度出发,争取以最快捷的方式实现服务到人、资源到人;“有章可循”则旨在规范整个业务流程,不论是涉及版权保护的法律问题还是系统、物流的具体操作都应遵循相应地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的效应,实现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这项业务的初衷。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以上两条都是参会代表们一直遵循的工作原则,相信它会使今后的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递工作更加完善。
第三组的讨论主题为“中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实践中的版权与其它问题”。与会的三十余位参会人员发言积极踊跃,就该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目前在国内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实践中,版权纠纷是制约该项服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我国用户版权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但是在实践中,大量国外用户和大型跨国公司用户对版权问题尤其关注,他们往往要求进行传递的是本馆馆藏,或是本馆拥有文献传递能力的文献。由于我国尚没有制定完整的《图书馆法》,图书馆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图书馆在版权纠纷面前非常被动。
在法制更为健全的国外图书馆界通行的惯例是先使用后授权。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国外的图书馆更注重文献的使用而非限制;2.很多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图书馆法》,图书馆有较为明确的法律地位;3.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都已成立专门的版权结算中心,该中心预留费用,在文献使用后同意支付版权费用。而目前在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也没有统一的版权结算机构用,解决版权问题还是现授权后使用的方式,另外各图书馆采用较多的避免版权纠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1.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用户群体增强版权教育;2. 在提供的文献前面附加版权申明;3. 对用户尽到告知义务,同时在时间过程中尽量选择馆际互借而非文献传递。
2收获与思考
本次研讨会内容涉及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会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讨论了我国图书馆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实际问题,又向大家介绍了国外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经过两天的密集研讨与学习,我们对我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外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实践中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
1)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应符合知识传播的一般规律,因此在进行该项业务之前我们应该有效地揭示文献。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向读者揭示文献,读者才能更便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并且更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
2)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顺应图书馆发展历史趋势的一项业务活动。随着图书馆的不断转型,图书馆正在成为一个承担知识服务的机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未来这项服务还会取得新的发展。
3) 进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过程中应该善于捕捉新技术为我所用。图书馆历来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在目前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也应与新技术相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4) 拥有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胆识。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版权纠纷为例,我们可以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版权纠纷处理机制。
5) 各单位之间应该协同发展,共同成就未来。独木难成林,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唯有各单位协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两天的会议很快结束了,但是巨大的信息量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停止。希望通过参会报告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次会议,促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新的工作的动力。
外文采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