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在我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4-12-15 02:08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14-12-15

2014年12月9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在我馆西大厅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张梅颖,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振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著名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我馆馆长吕章申,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会副主任胡振民、刘敬民,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林阳,以及作品创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等出席开幕式。吕章申馆长、吴长江书记和吴为山馆长先后致辞。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仪式。

吕章申馆长在讲话中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首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体雕塑展览”就是以艺术的方式缅怀逝者,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尊重,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吴为山同志是当代著名雕塑家。他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创作的主题雕塑,自2007年12月落成以来,深受公众的好评,成为纪念馆的标志之一。这组震撼人心的雕塑,以中国传统雕塑语言为血脉筋骨,以现代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了家仇国恨中那悲壮激越的历史岁月,凝固了国家记忆中的民族灾难和民族抗争精神。用大写意的手法一气呵成,把《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以及《胜利之墙》串联在一起,于跌宕起伏处颇费匠心地处理造型关系,提升了雕塑语言的表现力,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

艺术家如何表现时代精神,艺术如何契合时代脉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的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推出优秀的古今中外的展陈,推出像吴为山同志的“塑魂鉴史”这样的优秀的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公祭日之际,以简朴的仪式,展出这组与公祭日非常契合的作品,具有唤醒民族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发挥国家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吴长江书记讲到, 12月13日是法定的国家公祭日,明年又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展览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大型组合雕塑经过十年创作,是当代中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重要成果和代表性作品之一。历史题材创作一直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几代美术家以充沛的情感、旺盛的精力、严谨的创造力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典范。今天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创作,需要更多的美术家,尤其是中青年美术家扎实投入、奋发创作。

吴为山馆长现场朗诵了在雕塑纪念碑上篆刻和熔铸的一首诗:“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记忆。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开幕式上,吴为山馆长、林阳总编和《塑魂鉴史》画册编审速泰熙向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赠送了《塑魂鉴史》画册。

本次展览展出了吴为山先生创作的以《逃难》为主题的十二组雕塑。(撰文:郭子男 摄影: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