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 理论交流
理论交流
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5-10-29 10:15 来源: 编辑:机关党委
信息来源: 2015-10-29
  
  文化部党校春季处级干部进修班第四小组第一单元研讨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拓展训练、两个带来、三个转变带给我们的感受;第二部分是大家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围绕单元研讨的第一个选题,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深入阐述。下面就第二部分的研讨汇报总结如下:杨凡就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谈了自己的感想;白海天就中国梦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许凯通过两岸故宫的比较谈了文化自信的确立;赵玉龙谈了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如何把中国传统音乐发扬光大,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张向华发言的主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之声;韩险峰谈了如何用十八大精神指引文艺创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吴京波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本组成员都是从自己熟悉的动漫、电影、文物、文化创意产品、音乐、网络游戏、艺术品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深入分析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如何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自主性与政府扶持、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

  汇总本组成员的观点,就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梦这一主题表达我们的认识和想法。中国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梦想具有旗帜性的感召力,能够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含有迈向命运共同体共生共荣的科学理念。中国梦既是面向中国本土的,更重要的是面向世界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在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硬实力的崛起,还需要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软实力的崛起不仅依赖先进的社会制度的创制,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来给予贯穿和统领。

  第一,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来向世界传播中国梦。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被殖民、被压迫、被掠夺的历史。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人民被挨打受气了近一百年,所以在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自信深深嵌入了中国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不自信是中国人的常态。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恰恰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反抗并成功摆脱西方列强和日本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的主题由原先的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又再度引领中国人民用了三十年时间迅速成长和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我们完全具备自信的客观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总书记强调宣传中华文化要注重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内涵要坚持文化标识。由此可见,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驱动力。虽然中国经济崛起了,事实上,我们仍然身处西方的强势话语体系下,那么,我们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将民族特色作为亮点来建树,找到世界性和本土性的结合,寻求某种有利于建构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平衡。我们不能以泯灭民族性来作为通往世界性的手段和途径,而是需要以坚定而自信的态度来向世界传播中国梦,输出文化软实力。

  第二,存异传播的同时还要具有求同思维。这一观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在本民族和人类共有价值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梦的阐述其实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单地说,公民个体层面追求真善美,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和平等,国家层面为人民幸福提供发展助力。可以说,人类共通、共享的价值观,其实已经融入了24字的表述之中。24字的表述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是理论框架,是对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规范。那么,我们的文艺创作需要从人文主义角度予以思考,需要感性的转化。

  刘奇葆部长认为,中国梦的宣传要得其大而兼其小。也就是说,妥善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文艺创作就是让国家的宏观层面与个人的微观层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一种共识。让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复兴梦的同时,也要表达出普通百姓可以触摸得到的人生理想和感性诉求,这样才能具有普遍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文艺创作在内容创意上扩大和覆盖到公共事务、公众舆论,打造公共性品质,以提升利害关系。注重强化个体责任感、使命感和反思意识,弘扬超越自我、敢于担当的精神。通过私人与公共领域的互动、对话来加强公共性品质,可以发挥社会公器的角色作用,引起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为其增添商业价值。

  第三,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着眼于现代意识来向世界传播中国梦。在思维观念上,我们不仅要关注东方与西方之别,还要着眼于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传统文化的确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也不能没有辨析地盲目地继承,我们还要让其与现代化的生活以及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做一个有效的结合。判断一个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标志就是看它所分享的终极价值关怀和内在精神探求,是否满足了文化持有者内部以及与外部的精神沟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为个人提供不断生长的空间。古典政治理

  想需要转化为个人在现代社会探寻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我们的文化如果以关注个体、尊重彼此人格和权利作为目标来建构,才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对话、沟通。

  我们要想向世界传播中国梦,前提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中国公民的普遍性接受。按照公民社会的权利与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文艺创作不仅需要充当文化传播者,还要转变为文化建设者,进行现代文化的思想启蒙。

                          储双月供稿(学员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