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一)阅读原著和聆听讲座。俗话说,知其然方知其所以然。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很多,内容丰富,而我们的精力又有限。方法是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显现出来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发展过程和运行规律。因此,我们应选择性地学,做好三个结合: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把读原著与老师讲解结合起来、把学的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
(二)总结提炼。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进行适当梳理,把经典的东西提炼出来。比如,马克思关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价值规律的论述,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都是对我们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精辟论断。应用过程把握三点:一是不钻“牛角尖”。对马列著作一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回避”,因为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领会不透;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二是关键学思路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具有相当严密的连贯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可资本家为什么还抢着买他的《资本论》,他们就是想从中取经,取经就是取方法。三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继承、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实现全人类解放。
二、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
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已有160多年,当今时代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思想并没过时,仍可以引发诸多思考。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已经使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运动过程中或者说在历史发展中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在阅读中我有这样一个感受,马克思、恩格斯阐述或者批判都是联系具体的历史的进程中的实践,去探究内在动因、内在规律,而不是脱离事物本身、脱离历史环境去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所以我们面对复杂的情况时,我们掌握的不能是一些僵化的事实汇集。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二是发现和运用规律。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会让具体的、实践的情况遮住我们探寻规律的眼睛。我们在面对纷繁矛盾和复杂局面的时候,往往了解的情况越多,听取的意见建议越多,越感到无从下手,之前还相对清晰的思路也变得愈加模糊了。于是,把现象换成概念,假作规律的情形才会时有发生,甚至让凭空总结规律成了习惯。本来3+2=5还有些意义,但是我们总结出来的A+B=C,就变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三是要调查研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把握事物本质、探寻运动规律的具体方法。可以说,调查研究既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的思想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达程度,交往的方式由生产决定”。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是什么?就是就业、教育、分配,即为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创造条件,不能让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交往断裂。做任何工作应把握这样的逻辑线索,而不是提出口号式、标语式措施。
四是敢于担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后的部分说,“在这里,对职位、牟利,对上司的恩典,没有任何考虑。相反,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探究事物的本质、摸索事物的规律需要勇气;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按照客观规律做好工作更需要勇气。我们的职责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勇气,否则学再多的马克思主义也毫无用处。正如我们小组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说的那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将其贯穿于工作中,在工作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总是热衷于、甚至不顾一切地摆脱一切浮于事物表面的干扰,去揭示、去发现原始的、隐蔽的存在以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让我们看到理论透射出的灿烂光辉和无穷生命力。所以最后我想说,向经典作家们致敬!
(学员单位:国家清史纂修小组办公室财务处)
上一篇: 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党校学生 |
下一篇: 读《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