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故宫,人们往往会想到朱墙黄瓦,亭台宫阙,金碧辉煌,数不尽的文化瑰宝,然而这仅仅是世人对故宫表象的认识。故宫以它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内涵底蕴,享誉着世人的赞美,但是在这个“巨人”壮硕的身躯内,却有着一个个精细的“齿轮”不停地运转着,他们没有享受世人的赞誉,却一代一代为故宫不懈地努力着,后来有了一个称谓——“故宫人”。
聚光灯之外的人
1984年11月的一天,故宫博物院成立了“开放管理处”,这是一个由保管员为主、保洁员为辅的部门,绝大多数是院管职工。从此,开放期间,每一件在展的文物,都有了它们专属的保管员。他们站在文物的“背后”,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对故宫的每一座宫殿,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展品,每一砖,每一瓦发出心中的赞美,而他们则在聚光灯之外的地方,默默地担任着。
1985年,我来到了故宫博物院开放处工作,二十九年来,我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故宫博物院的蓬勃发展。开放管理处也随着故宫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而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始终如一的守护,默默奉献的精神,一丝不苟的责任感,以及高度的警惕性。无论春夏秋冬,烈日、暴雨、刮风、大雪,每天早上8点之前,保管员们都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地点进行集合,待组长领取钥匙后一同进入负责的开放区域。每天进入时,都要对锁封、展室、文物进行检查,无异常后开始分工提壶打水、清扫地面和玻璃等工作。经过半小时的准备,8点30分,每位工作人员都统一着装,精神饱满地迎接八方来客。
当你参观完故宫后,也许还对金碧辉煌的宫阙念念不忘,也许还对华美典雅的文物赞口不绝,但是你一定不知道,在这些“焦点”的背后,有着一群也许一辈子都叫不出名字的人,在为文物的安全尽职尽责,在为观众的参观保驾护航。
节假日不休的人
在中国,每当逢年过节,都是与亲人、朋友、爱人相聚的“特别”日子。但是对于开放管理处的人来说,这些日子也尤为“特别”,他们不能在假期中与家人外出游玩,却在工作中更加忙碌与辛苦。
每年的“五一”、“十一”,来故宫的观众都非常集中,峰值在18万以上,众多观众在故宫中川流不息,不仅拥堵,更潜伏着各种危险,而每一位在岗人员都尽职尽责,负责安保的一直守护着文物,负责疏导的尽力做好疏导。午饭时间,大家忙得身心疲惫,而同事之间互相关心与照顾,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有的吃过饭,马上回到岗位上换下一个人去吃,只为所有人都能吃上一口热饭;年轻的同事照顾年纪大的同事,提早去接岗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傍晚下班后,每个人都没有怨言,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享受着这一天仅剩的“节日气氛”。
在文物安全与陪伴家人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只因为身在其位,尽职尽责。他们牺牲了小我,保证了每一位在节日来故宫的观众都能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这种甘于寂寞、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这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传承中,浓郁而幽香。
文/故宫博物院 杨贵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