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党建工作 > 统战群工
统战群工
2006年春季读书竞赛试题
发布时间:2006-03-01 15:46 来源: 编辑:张林林
信息来源: 2006-03-01

2006年春季读书竞赛试题 司局(单位):           姓名:      说明:1.欢迎参加本次读书竞赛活动。本次竞赛题目出自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之《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2.答题从即日起开始,至4月底结束;试题可从“文化青年”(YOUTH.CCNT.COM.CN)网站下载。   3.竞赛将评出第一、二、三名和优秀奖10名,给予奖励,所有参加者都将获得纪念奖。   4.评奖依据得分确定,得分相同的,以交卷先后为序。所以交卷时请作如下记录:   交卷时间:  月  日  时  分;收卷人签名:   5.答卷可交各司局(单位)团干部,也可交至部团委。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 是中国历史的最早阶段。 2、 是我国有确凿可信历史的最早王朝。 3、 是商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 4、从西周到春秋,城邦国家的社会结构有国野之分。城邦的都城和郊区称 ,其外的地区则称 。 5、汉武帝 的法度,实际上成为以后历代许多封建统治者所遵循的治国之道。 6、京城,即 和 ,是中国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7、 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心之一。 8、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农学理论或称农学思想, 是它的核心和总纲。 9、所谓封建“盛世”,大都是广大自耕农有一个 的环境得以从事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结果。 10、 作为储粮备荒的一种最基本的仓储形式,一直为后代所沿袭。 11、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构建,既体现了 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 的原则。 12、自秦至清,封建国家在广袤的乡村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 13、明朝是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时期,其标志就是 和 双重监察体制的建立。 14、清代边疆政策可谓集中国封建王朝边疆政策之大成,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 , , 。 15、在中国封建社会, 和 始终是两个主要的阶级,它们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6、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 的产物,是农民反抗斗争由分散走向集中、由非武装反抗演变为武装反抗的阶级对抗长期积累的结果。 17、不知“罪己”、只知“罪人”的统治者中最典型的例子是 和 。 18、中国古代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 的特点。 19、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是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康有为、梁启超师生发动的、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 。 20、刘大年说过:“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 ,二是 ”。 二、判断题(共20分,每题1分) 1、当已驯化的栽培稻种植成为一个较稳定的社会生产部门,即使仍处于辅助地位,也能部分地为人们提供食源,这就标志着稻作农业的确立。 2、“中国”正式作为国名,是在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 3、我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几个古老文明国家中惟一未曾中断历史发展的文明。 4、最早出现的铁器是人工冶炼的。 5、古希腊罗马的早期国家形式是城邦,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也具有城邦的形式,其所有制形态、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都与古希腊和罗马类似。 6、夏商西周三代王朝都城的城市形态充分地显示了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特质,是探索中国城市起源及其初步发展轨迹的标尺。 7、“中华文明西来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8、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私人占有的土地只要向国家登记并交纳赋税,就取得了合法的所有权,这是土地私有制确立的重要里程碑。 9、中国封建地主制的地租形态主要是劳动地租。 10、历代封建王朝对鳏寡孤独和灾民、贫民的救济,并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行政机制,而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一种恩赐性的“仁政”。 11、纵观秦汉以来的中国历史,几乎年年有灾,处处有灾,灾荒的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有随时间的推移而呈加快、加剧的趋势。 12、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转变,其重要的特点是由机构组织化的中枢制,转变为个人开府的中枢制。 13、选官制度大体而言,两汉主要通过九品中正制取士,魏晋南北朝是察举制盛行的时代,由隋至清则首重科举制。 14、风闻弹奏的监察方式有利于扩大信息的来源,但极易给一些品行不端的监察官提供滥用职权以诬陷他人的机会,酿成冤假错案。 15、历代王朝之所以无法摆脱周期率的支配,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剥削阶级的代表。 16、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是藩属国制度。 17、就中华民族主流意识而言,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出,还是对异族文明的导入,一般都有强烈的保守和排外倾向。 18、18世纪70年代以后,走私鸦片,成为英中贸易的生命线。 19、由于资本主义文明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落后的封建中国时,中国只能敞开大门让其侵略,多出几个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也无济于事,不过延缓接受资本主义文明的时间罢了。 20、当中国历史步入近代以后,以儒学为骨干的传统文化已难以适应急剧发展的近代社会,并因此暴露出自身的种种弊端。 三、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商周贵族用( )来比喻自己品德美好,因而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A.陶器  B.玉器  C.铁器  D.漆器 2、( )的出现,是聚落形态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一种显著反映。 A.史前村落  B.氏族聚落 C.史前城址  D.稳固定居聚落 3、( )的城市规划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开放式街巷制的典型。 A. 元大都  B.南宋临安  C.北宋汴梁  D.明清北京城 4、( )的废驰,是封建土地国有制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租佃制  D.均田制 5、(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掌管全省政务。 A. 行省   B.道 C.府   D.州 6、科举中最主要的是(  )。 A.制举  B.武举   C.贡举   D.自行荐举 7、(  )是中国封建王朝占主导地位的政策思想之一,几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 A.儒家思想  B.扩张思想  C.选官制度  D.“大一统” 8、对历代王朝周期率的考察,可以看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皇帝的英明   B.民心的向背   C.大臣的忠心   D.经济的发展 9、( )是近代中国历史由衰转盛的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跻身世界四大国行列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参与筹建联合国 10、下列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各种主张中,哪一个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 )。 A.用夏变夷     B.融会中西以创造新文化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四、多项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四大特征,即:(   ) A.农业的产生   B.新工具的发明 C.动物的驯养 D.陶器的制作   E.磨制石器的使用 2、(   )习称三公,其下有治粟内史、少府、奉常、卫尉等九卿。 A.丞相  B.廷尉  C.御史大夫  D.太尉 3、(   )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A.春秋  B.战国 C.秦汉  D.魏晋南北朝 E.隋唐 4、提高(   ),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攻方向,也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总目标。 A.土地利用率     B.驯化品种的品质 C.增产增收      D.土地生产率 5、中国边疆的历史发展至少有以下特点:(    ) A.广阔的地域与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 B.多民族在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 C.悠久而曲折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D.复杂而多重的社会矛盾 6、封建国家使用政治权力保证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超经济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A.强制一部分贫苦农民成为贵族官僚地主的劳动人手 B.禁止地主的佃户私自离开主人迁徙别处 C.通过司法手段督责农民向地主交租 D.对地主和农民的犯法过失,前者处分宽,后者处分严。 E.历代的豪强地主经常利用传统的宗法族权控制同宗同族的农民 7、下列哪些王朝是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比较辉煌成就的时代:( ) A.秦  B.西汉 C.西晋  D.北宋 E.元 F.明 8、中国传统思想在秦以后经历了哪些重大推演:(   ) A.两汉经学和神学       B.魏晋玄学 C.唐之三教并行及其佛学大盛 D.三教合一集中体现的宋明理学 E.清代考据学或朴学 9、中国近代史初期侵略中国的几个主要国家有:(   ) A.英  B.法 C.德  D.美 E.俄 F.日 10、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 A.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主动性日渐增强 B.学习西方文化有鲜明的目的性 C.学习西方文化具有选择性 D.学习西方文化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