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晚,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团委与中央民族大学团委联合举办的“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2011年秋季第一讲在中央民族大学拉开序幕。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潞女士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西区403教室讲授“乾隆皇帝与《兰亭序》”学术讲座。为配合我院年度大展“兰亭特展”和“兰亭珍拓展”, “永远的故宫”2011年秋季系列讲座,以“兰亭文化”为主题,围绕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面向高校师生进行宣传与普及。 刘潞女士首先讲述了历史上王羲之书法地位的变迁以及三次大规模的学王书高潮。其中,第二次学王书高潮在唐朝,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爱不释手,下令当时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进行临摹,临摹本分赐诸王近臣,从此得以传播。深究下去,书法的演变历程揭示出书体变化背后的社会思潮。从篆书、隶书到章草再到楷书、行书这样一个书体演变过程,反映出时代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变化。王羲之书法变化的哲学背景是魏晋玄学,作为与儒学相对的老庄“自然”、“无为”思想逐步兴盛。哲学的变化带来审美的变化,强调个性、追求自然、反对束缚。
接下来,主讲人关注于乾隆皇帝的兰亭情结。乾隆帝本人经常自己摹写王字,并开辟展玩特室“三希堂”;勒石刻碑,用“兰亭八柱”展示名家书法;修建流杯亭,体验曲水流觞之雅趣。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以王羲之及书法活动为题材制作各类艺术品,比如犀角雕兰亭修禊图杯、紫檀雕兰亭八柱插屏、缂丝御临王羲之帖轴等等,足见其痴迷之深。刘潞女士通过分析乾隆皇帝的学书环境与政治环境,剖析乾隆帝强烈的“兰亭情结”之根源。讲座最后,刘潞女士指出了乾隆皇帝推崇《兰亭序》的思想根源。《兰亭序》一开始反映的是对东晋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向往,发展到对自东晋到两宋形成的士大夫的审美意趣的认同,最后达到对儒家最高理想“内圣外王”的追求,这便是乾隆帝追捧王羲之书法的终极目的。 此次讲座的听众主要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师生,此外还吸引了邻近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前来聆听。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在刘潞女士周围,就《兰亭序》相关问题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工作等的认识和感想进行交流与讨论。刘潞女士结合自己多年的治学经验与工作、研究体会,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贴切生动、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课。(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