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至10日,故宫博物院团委组织青年文博考察团赴山西、河北进行文博考察活动。考察团成员由获得2012年度院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青年岗位标兵、青年之友组成,分别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与双林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洪洞广胜寺、运城解(音亥)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晋祠与河北满城汉墓,以及山西博物院等文博单位。考察团成员们通过参观、座谈和讨论会的形式,向各文博单位开展了多方面工作的学习,就所思考的业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对促进本院文博工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阅览一部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建筑史书 山西素有文物大省之称,而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古建筑。建筑时代从唐、宋、辽、金、元,一直到明、清。其形制包括衙役、府邸、民居、祠宇、桥梁、寺庙、书院、陵墓、殿堂、楼阁、古塔、戏台、票号、店铺等等,门类齐全,式样繁多,被称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 在这次短短五天的行程中,尤以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古城典范——平遥的城镇规划与民居布局、解州关帝庙中春秋楼的悬柱挑梁及二层次间的倒藻井结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晋祠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直至明洪武时期以砖石城墙的形式奠定了现今古城格局,此后的600多年其位置、规模、格局未有变化。明、清时期是平遥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雄厚的经济实力造就了平遥城区以市楼为中心、南大街为轴线的具有前店后铺格局的建筑群,街巷道路经纬交织,功能建筑主次分明,体现了左文右武、左祖右社、左右对称、排列有序的汉民族传统礼制特色。平遥古城的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发展脉络。作为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日升昌总号整个院落建筑风貌及院落布局成为我们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民居特点的典型案例。堪称全国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大火之后至民国九年经历代增补修建而成。虽建造年代在山西众多建筑中相对较晚,但其始后宫正殿的春秋楼上确有两处不多见的艺术奇葩。春秋楼为两层三檐歇山式屋顶,上层廊柱悬在空中,柱下端雕成垂莲柱头,上端与额枋、平板枋相交,承担内外全部荷载,堪称天工奇迹。其二层次间的倒藻井,宛若菊花倒悬,令人叹为观止。二者皆为中国现存楼阁建筑中的孤例,可谓两美并秀,蔚为双绝。 不同于平遥古城和解州关帝庙建筑群的另一组建筑宝库晋水发源处的晋祠。祠内周柏唐槐苍古,泉水清流不绝,是古代苑囿与宗祠相结合的一处名胜,也是我国现存已知最早的的园林祠宇。其中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圣母殿,为晋祠标志性建筑。整个殿宇采用“减柱造”,扩大了内部使用空间,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及建筑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圣母殿殿前是同为宋代建筑的鱼沼飞梁,它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古老而又特殊的形制使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仰望技法高超的雕塑和绚丽绝妙的壁画艺术 山西省众多文物中,让人拍案叫绝的除了建筑,还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雕塑艺术和绚丽绝妙的壁画。双林寺的佛教雕塑、广胜寺的元代戏曲壁画和永乐宫的道教壁画均为其中佳构。 位于平遥县城西南的双林寺始建于北魏,现存建筑基本为明清时期特点。其建筑内部的彩塑多采用悬塑手法,于建筑合为一体,颇具立体感。其中大多数塑像都前倾10度—20度,既解决了观者的视觉差,又改变了泥塑直立的传统雕塑方式,成为古代匠师将力学和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 告别双林寺的彩塑,我们就直奔闻名遐迩的广胜寺元代壁画而去。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始建于东汉,其现存建筑为元、明时期的寺庙建筑群。广胜寺由上寺、下寺及水神庙三组古建筑组成。而元代戏曲壁画就是在水神庙的四壁上。它反映的是一个民间演出社团“大行散乐中都秀在此作场”的演出情景,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永乐宫壁画乃元代道教壁画中的精品,其精华部分“朝元图”,画面利用了“寓复杂于单纯、寓变化于统一,寓动于静”的构图方法,队列威严,气势雄伟,众神形态各异,神情面貌极富变化,富有韵味主像两旁各种神祗形象,分三至四层安排,构成了气势磅礴的人物行列。壁画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段,线条长短粗细,抑扬顿挫,圆浑有力,豪放洒脱,绝妙动人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和自然景观,并发挥了线描的高度表现技巧。这一幅幅由众多疏密相间、刚柔相济、往复回环和波澜起伏的不同线条所组成的壮阔场面,犹如一部线条的交响曲,洋溢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充分显示出中国绘画中线条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
三、学习中了解地方博物馆办展形式,观摩墓葬原址展示 在山西的最后一站是太原,参观山西博物院是此行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院造型四翼舒展、雄浑大气,是太原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院内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晋国霸业”、“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翰墨丹青”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遵循历史脉络,凝聚文明亮点,集中诠释了三晋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在展览陈列方面,展厅以先进的展示技术与展示理念相结合,引领游客沉浸于古代历史与文化之间,与前人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品赏各类艺术品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的精髓。 返京途中,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的满城县陵山参观了满城汉墓。该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最为珍贵,备受国内外瞩目。通过参观满城汉墓,团员青年对汉代陵寝的规制、传递出的文化概念等有了初步了解,明确了其与明清陵寝的差异,有所增益。
四、小 结 五天的学习考察时间转瞬即逝。在考察过程中,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晋祠博物馆馆长刘军向考察团成员们介绍了晋祠的办馆理念、运营方式、文物保管措施等,尤其在寺观壁画和墓葬壁画保护方面与考察团成员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增长了考察团成员们的文物保护知识,拓宽了其研究视野。为了增强此次学习考察的实效,团委在五天的学习考察期间,先后于6月7日、9日晚,两次组织考察团成员进行阶段性的参观学习讨论会。讨论会上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岗位,各抒己见,分别从服务理念的贯彻执行,践行严肃、严格、严谨的工作作风,文物保护和开放管理的协调,安防设施的管控,文化传播与传承等方面做了思考和总结,初步分析了我院相关工作与山西文博工作的异同之处,对未来工作的内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对于古建及文物的安全,我院与山西各地文博单位均高度重视防火工作,尤其是加强了科技手段的预防和监控。考察团一行留意到,在山西各处殿宇及文物附近除了注重消防栓等技防设施之外,还放置了铲、沙、桶等消防器材与设备,所有工具干净整齐的码放在古建周边显眼之处,并以红漆遍涂全身,非常醒目。我们认为,山西文博单位的做法不仅能及时有效的随用随取,而且其鲜红的颜色、突出的位置对工作人员和游客也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其次,在文化传播方面,山西文博单位创新文化传播与推广形式,亮点突出。例如在晋祠,一方面将馆藏有代表性的文物设计成精致、典雅的胸牌与祠内宣传资料一同分发给游客,让游客对晋祠亮点有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将志愿者的队伍扩大到中小学生之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了一批小小义务讲解员。小小讲解员稚嫩、认真又专业的讲解形成了晋祠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化推广形式新颖,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再次,在文物保护新技术、新方式的应用方面,考察团成员们着眼于本专业研究领域,大胆地提出了诸多设想。例如考察团成员发现双林寺工作人员为采集雕塑作品相关数据,依然采用手动测绘与,不仅工作效率偏低,而且对文物本体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考察团成员提出,如果利用已经非常成熟的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不仅所得的数据精准,还有利于降低对文物本体可能造成的损害,优势较为明显。自然,这是在有足够经费保障的前提下方能实施完成。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广胜寺下寺的诸多壁画惨遭偷盗,分别流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威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寺内殿宇仅存空白墙面,甚为遗憾。 考察团成员设想,如能在不影响古建筑本体的前提下,在墙壁前支开布帐一类的成像介质,将流散海外的壁画按原作尺幅打印于其上,可向观众一展当年之胜景,则能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同时,将壁画流失原委与去向加以介绍,可令观者在领略壁画魅力之外,对中华古物的坎坷命运有所了解,从艺术与历史中得到心灵震撼。 其四,考察团成员通过与文博前辈的讨教和学习,对文物保护概念有了进一步的明晰和深层次的理解。当考察团的青年团员们对“壁画是在原址、原状保护好?还是迁入博物馆中加以特别保护好?”的两种观点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时,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军提出,这是一个文物保护理念问题,不能一刀切,应对寺观壁画和墓葬壁画区别看待。刘局长认为,寺观壁画属于地上文物,通常跟本体建筑融为一体,蕴含着某一历时时期的完整历史信息,不应分离。如果确实规格极高,价值极高或属孤例,为更好的保护壁画,可采取小面积揭取的方式加以保护;墓葬壁画属于地下文物,因鼠洞、虫洞以及氧化的因素,毁坏速度极快,应有规划的大面积揭取。通过对壁画保护方式的学习,考察团成员们深切地认识到,对文物不能采取片面的单一的方式进行保护,而要根据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全面、细致地充分考虑,才能找到针对个体文物对象最佳的保护方式。 总之,此次对山西省部分文博单位的参观、学习之旅,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不仅使考察团的成员对自身工作有了一定反思和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大家对于宗教雕塑、寺观壁画等文物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考察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必定将交流考察中感受到的博物馆人的敬业精神和对文物的热情渗透到自身的本职工作中,继续为建设“平安故宫”贡献更大的力量。 故宫博物院团委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执笔:张典 熊安平 图片:汪 亓 李亚琛 司 冰 此次考察活动的报道见:http://youth.ccnt.com.cn/tqkb.php?col=4&file=2986&i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