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晚,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团委和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会共同主办的“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第42期在北京邮电大学教三317举办,故宫博物院杨晶研究馆员应邀做了题为《如何读懂古玉》的讲座。
讲座从“玉为何物(玉)”、“玉从何来(玉器)”和“玉为何来(玉文化)”三方面出发,带领听众认识古玉、读懂古玉、从而认识古玉的价值。主讲人引用古人对玉的理解,阐发出关于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讨论。《礼记》中赋予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十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玉”释为“石之美,有五德”、“仁、义、智、勇、洁”,高度浓缩了先秦时期人们所赋予玉的特殊的文化理念。今人对玉的理解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的,以现代矿物学的范畴进行定义。由此,主讲人提出了对玉的基本概念的主张,兼顾狭义与广义、科学与观念,以及不同时期的区别。在明确了玉的概念之后,讲座继续深入,剖析玉、石分化的历史过程。分别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方面予以解析,技术上说明了玉器所使用的特定加工方法,意识形态上解释了玉器的出现及玉文化滥觞的社会背景。最后,围绕“中国人为什么这样重视玉”这个问题,解答了中国人崇玉、爱玉的原因。对中国人而言,玉不仅仅是一种矿物学概念,更具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意义;同样,玉器不单是一种美石的制品,还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载体。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物质能够像玉这样寄托了中华民族如此之多的浓厚情感与深邃理念。
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师生等校内外听众30余人聆听了此场讲座。之后,主讲人与听众展开了互动交流,对大家感兴趣的关于玉的种类、玉器鉴定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