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团委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中开展“青春·使命”学先进促成长活动,组织各单位青年团员深入挖掘、发现、整理、宣传文化战线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在文化部五四表彰大会上进行汇报演讲。故宫博物院团员青年采访文物管理处梁金生先生,并撰写成演讲稿件,在表彰会上进行了汇报。
梁金生先生,姓梁。这个姓很普通,但是它的背后,却关联着一百多年、五代人与故宫的深厚渊源。梁先生的高祖、曾祖两代人是清代供职于紫禁城皇宫的如意馆画师,他的祖父梁廷炜则成为了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后,最早的一批工作人员之一。九一八事变以后,华北告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社会争议中决定暂时迁离北平,转移到后方。梁先生的祖父便押运着故宫的国宝南下上海、南京。淞沪会战之后,南京危机。故宫文物不得不分三路再次向后方转移至四川、贵州。梁先生的祖父负责其中最为艰险的北路,途经汉中时遭遇过日军的轰炸,过大渡河时曾经落水,过秦岭时又险遭翻车,最终保护文物平安抵达了四川的峨眉和乐山。随后梁先生的父亲——当年刚刚17岁的梁匡忠也进入了故宫工作。1949年初,梁先生的祖父接到将国宝押送台湾的命令,带着梁先生的二叔、三叔和他的大哥去了台湾,而梁金生的父亲则奉命留在南京,随后带文物返回北平。没有人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人事调动,就让梁家,也让我们故宫人分别了几十年。
梁先生的名字叫金生。在整个押运国宝四处漂泊的过程中,梁家出生的孩子们,都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名,梁金生的大哥出生在峨眉,取名叫峨生,大姐生于乐山(嘉定府),取名叫嘉生。梁金生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在国宝东归南京(金陵)时所生,取名金生。他的妹妹出生于南京(江宁府),取名宁生,弟弟在文物回归北京故宫后出生,取名燕生。
正因为这样的渊源,在文革后知青返城的时候,梁先生只填报了一个志愿——故宫。他说我家几代人都在故宫,我的名字与故宫紧紧相连,我就出生在故宫当年在南京的办事处,让我去故宫当个古建筑的工人都可以,否则我宁可留在插队的地方。最终他在1979年真的在故宫的工程队当了一名工人。5年后他被调到故宫保管部的总保管组(后来的文物管理处),负责文物总账、文物征集以及库房保管。梁先生说,他始终不知道是谁帮的这个忙,让他从工人变成了接触故宫文物总账的核心业务人员。
记得刚来故宫的时候,曾经问过同事,总保管组到底是干什么的?同事回答——那是整个故宫里最值得信任的人工作的地方。这个回答,答非所问。但是似乎可以解答,梁先生至今都没弄清楚的那个疑问——当年故宫为什么让他一个古建工人去那个地方。而在今天看来,梁先生在故宫几十年的工作,也确实对得起当年调他去总保管组的那个人,对得起这个无从考证其出处的共识——那是个故宫最值得信任的人工作的地方。
几十年里,梁先生全面管理故宫文物的总账、库房、征集,在即将退休的时候,他又向领导主动提出全面清理故宫文物的建议。后来这个建议被采纳了,可是这个工作一干就是七年。1807558件文物。听起来只是个数字,做起来却是7年2500余个日日夜夜的艰辛。
记得在七年文物清理的庆功大会上,梁先生在台上发言,数度哽咽。后来我问他,您当时是想起七年工作的不容易,所以情绪激动吗?梁先生却摇了摇头,他说其实我是因为内疚心里难受。宣布七年文物清理结束了,可是在我看来,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细节不够清楚,我和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七年,最后还是给后人留下一个不完美的总账。幸亏院里后来说,这只是个阶段性成果,这不,咱们现在又开始了三年的深化清理工作了吗?我们一定能把问题全部解决,交给后人一本清清楚楚的账。那个时候,我就也就完成历史使命了。
就在将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同行的一位刚来院不久年轻人忽然问梁先生,您在故宫工作这么多年,主要从事哪一方面的研究啊?梁先生笑了。他说,不是所有的故宫人都是文物专家,但是只要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工作,都可以成为你那个领域的专家。我一辈子干保管,没有精力去研究某一类文物,就像我的父亲和祖父,他们也不是文物专家,在颠沛流离保护国宝的日子里,他们没有坐下来搞研究的环境,也许没有什么个人的成就,但是他们保护了文物,让我们今天可以研究,他们成就了我们。我一辈子要把文物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要让以后的人可以不再东翻西找,可以好好的坐下来研究,我愿意做故宫文物工作的一块铺路石,成就你们。
近期,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故宫明清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前传说紫禁城的地基是一整块玉石,可是今天我们知道,在平常看不到的地下,是一层土、一层砖,结结实实累积起来的十三层夯土层。面对高高的宫殿,人们也许会忽略深深的地基。但那却是最必须、最真切、最踏实,也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存在。就像梁廷炜、梁匡忠、梁金生......以及今天的我们。 (来源:故宫博物院团委)
上一篇: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团支部召开“三严三实”学习座谈会 |
下一篇: 关于关停文化青年网站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