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工作中,青岛市开发区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精心谋划,加强“三化建设”,推进保障体系化、策划品牌化、参与群众化,提升文化活动水平,加大文化惠民力度。
一、推进保障体系化。在阵地、投入、组织等方面加大力度,为文化活动开展及提升提供有效保障。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区财政增设30万元广场文化演出专项经费,支持广场展演;街道设立120万元的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扶持群众文化队伍;对社区组织参加文化展演,按照社区投入经费的50%予以补贴;投入专项经费16万元,设立开发区文艺创作奖,鼓励面向群众的文艺精品创作。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打造市民文化广场、运河广场、唐岛湾南岸演出广场、金沙滩演出广场、马濠公园等10多处区级演出广场;街道、社区打造各类演出广场200多处,总面积11万平米;整合会议中心、高校、街道、社区等资源,使座位数在400人以上的室内演出场所达20多处;在市民文化广场搭建舞台,配齐灯光、音响等设施,建成群文队伍“夏秋天天演”阵地。三是加强组织保障。区级层面,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活动,节庆会展办负责节庆文化活动,教育、工会、团委、妇联、文联、残联、老龄办、老年大学等负责各自领域的文化活动。街道一级由科技文化中心及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牵头负责辖区内文化活动,并为40多个管区配齐文化工作者,在204个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协调员,形成纵横结合、多节点的网状组织体系。
二、推进策划品牌化。立足实际,着力打造公益巡演、文化旅游节、创作汇演等品牌,以品牌化提升文化活动策划组织水平。一是打造“激情大干三百天 幸福美好满家园”系列公益巡演品牌。紧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要求,组织文艺骨干实施一线艺术采风,区文化馆、街道、社区的30多支群众文艺队伍、上千名群众演员参与活动,推进巡演进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军营、“残疾人之家”等,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80余场次,观众达10万多人次。二是打造凤凰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品牌。抓住夏秋有利有机,组织举办综艺文化、海洋文化、休闲文化、音乐影视文化、青年风尚文化、群众文化等六大板块、17项大类、120多场演出、展览等活动。以全民共享为宗旨,延长节庆时间,整个节会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形成文化活动季;突出群众参与,节庆以广场展演为主,开幕式等大型综合晚会全部改为广场开放式演出,承办的青岛世界城市音乐节等高端演出活动采取低票价惠民模式,安排“幸福美好新区”群众演出月、 “文联之声”主题活动、“唱响青春”西海岸大学生艺术展演系列等群众文化活动80多场次,观众16万多人次。三是打造“新区群星汇”群众文艺创作汇演品牌。紧紧围绕喜迎党的十八大、推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创作排演具有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组织举办一系列文艺比赛和汇演,开展展演活动30多场次,评选推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辅导奖、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辅导奖等原创作品66件,形成“以演带创、以创促演”的良性机制。
三、推进参与群众化。通过强化群文指导,壮大文化义工队伍,让文化创造在群众中生根,使更多群众走上舞台。一是加大群文指导力度。在街道推行文化指导员制度,面向社会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专职演艺指导员;组建6个街道文联,实现街道文联全覆盖;推进文化馆群文辅导制度化,业务骨干人均下基层辅导不少于45天。在全区形成300多人的群文辅导骨干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文艺培训、咨询、节目创作编排等服务,辅导群众1万多人次,有效解决群文活动编排和表演水平较低等难题,指导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30余部,以桥隧建设为创作背景的小品《非常紧张》,以廉租房建设为创作背景的小品《新房之夜》入选全省备战“群星奖”100件重点作品。二是壮大文化义工队伍。立足高校、企业园区集聚的特点,积极整合文化人才和业余文艺团体,与山东科技大艺术等高校进行“街校共建”,由高校为街道支援艺术人才和专业指导;实施“街企联建”,整合国风艺术团及海信、海尔、兴华、新龙王等多家企业的演出队伍和艺术人才,建立500人的文化义工库,参与组织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在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三是让群众走上舞台。形成“文艺骨干指导策划、文化义工帮扶带动、群众自娱自乐”机制,充实社区群文队伍200多支,以社区群众为演员主体,举办民间艺术节巡演、合唱比赛、夏季纳凉晚会等活动600多场次。变“群众看”为“群众演”,3万多群众走上舞台,开创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新模式,观众达30多万人次,涌现老上访户息诉罢访、专心做“演员”参与文化活动等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