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情况
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辖三区四县,陆域面积7812平方公里,人口299万。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文化作为民魂来塑造、作为精神来培育、作为产业来发展,全面实施“旅游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构筑“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大格局。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以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取得较好成效,基本实现了“四化”。
一是服务设施网络化。市级建成文化广场、奥体中心、广电中心、报业大厦、图书大厦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均为国家一级馆。三区四县建成5个图书馆、4个文化馆、8家专题博物馆、9个数字电影院。全国首家国有玻璃专题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于今年8月6日正式开馆,已接待游客13000多人,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市83%的乡镇和100%的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80%的村和83%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90%,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80%创建标准。市县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均已建成,基层服务点覆盖率已达9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于2010年底如期完成。
二是服务供给品质化。“国际长城节”、“望海祈福旅游文化节”、“秦皇岛之夏广场艺术节”等已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望海祈福文化节”荣获第三届节庆中华创意奖。“七夕中华爱情节”荣获“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海上生明月》、《海誓·南戴河》、《天下·山海关》精品演出已成为我市旅游风景线。四县一区获得8个国家级文化之乡称号(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之乡”、“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抚宁“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吹歌之乡”;昌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歌)”;卢龙“中华诗词之乡”、“中国孤竹文化之乡”;青龙“中国奚族文化之乡”)。昌黎“三歌一影”(昌黎民歌、昌黎吹歌、昌黎地秧歌、昌黎皮影),走进世博,走出国门。
三是服务方式便捷化。开展“百场戏剧下基层、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送农村”活动,实施 “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工程,每年组织“彩色周末”、“文化人特色演出”等活动4000余场,基本做到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全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口已超过12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3.2%。市图书馆率先在省内使用新型智能管理系统和图书自动借阅系统,盲人图书室也在全省首开先河。
四是服务团队专业化。全市建成市歌舞团、小海燕评剧团、秦皇岛交响乐团、昌黎艺术团等一批较高水平文艺团体。建成基层文化社团504个,参与人数1.32万人。完善了学校培养、在职进修、社会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市、县群文培训基地128个,12家高等院校在我市建立了艺术写生基地,建成艺术家工作室10余家,在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主要做法
坚持以文化惠民为主旨,以固强补弱为原则,以创新举措为手段,以完善机制为保障,突出创建工作的带动性、针对性、示范性和长效性,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以文化惠民为主旨,突出创建工作的带动性。文化惠民是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大事须要借大势,我市非常注重抢抓机遇,乘势发展。首先是把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基础。建设完善“一市三馆、一县(区)两馆、一乡(镇)一站、一村(社区)一室”体系,市级博物馆、2个县区图书馆和4个县区文化馆正在积极推进,需新改扩建的2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完成22个,需新改扩建的841个村文化活动室已完成805个。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以市综合博物馆为主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500亩项目用地已预留,确保年底前开工。县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均已拿出具体方案,年底前全部开工或完成。第二是把打造文化精品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支撑。深入挖掘孤竹文化、碣石文化、长城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继续提高《海上生明月》、《海誓南戴河》等大型演出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抓好大型综艺演出《欢乐海湾》的评估论证和推进,今年暑期新推出了大型史诗音画歌舞剧《幽燕秦皇》。继续丰富“望海祈福旅游文化节”等节日内涵,努力把这些活动打造成为秦皇岛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第三是把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系统,市和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县城电影院线等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地文化圈”。积极组织“城乡文化走亲”、“彩色周末”、“同在蓝天下·关爱农民工”等特色活动,让群众尽享“文化大餐”。
二是以固强补弱为原则,突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我市以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固强补弱”原则,找准切入点,抓住主攻点,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全力抓好薄弱环节,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县两级创建目标,制订了“流程图”和“时间表”,与县区签订了责任状,由主要领导亲自主抓,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组成专门督查组挂帐督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照国家30条创建标准,起初我市只有9项达标,21项未达标,目前已有24项达标。对照国家90个验收综合指标,起初我市只有43个达标,目前已有81个达标。对照国家验收8项必备条件,起初我市只有2项达标,目前已有6项达标。未达标的确保年内全部达标。
三是以创新举措为手段,突出创建工作的示范性。创建示范区是一项创新行动,必须以创新之举加快跨越提升。因此,我们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具有秦皇岛特色的创建途径。首先是靠规划引领。根据创建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创建规划》。按照统筹布局、合理分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一核(“新区”文化产业辐射核)、两翼(山海关、北戴河)、两带(长城文化带、滨海文化带)、五个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古城体验基地、葡萄酒文化基地、文化休闲基地、婚庆文化基地)的发展重点。第二是靠项目支撑。按照创建规划,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大项目。已有50项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其中17项列入省重点,浪淘沙海上娱乐有限公司等3家文化企业项目被列为省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海关古城产业园区、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龙吟山海”大型实景演出等列为省“十二五”重点项目。第三是靠投资拉动。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示范区创建资金2000万元(不含基础性设施建设资金),保证国家和省要求配套的资金足额落实,安排了2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立了社会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项目库和资金专户。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投资达到19.2亿元。第四是靠典型带动。工作中,注重对标先进,培育先进县区、先进园区、先进单位,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
四是以完善机制为保障,突出创建工作的长效性。在创建过程中,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公共文化事业长期、稳定、和谐发展。首先是完善常态工作机制。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纳入市县两级“十二五”规划。落实专业文化人员编制,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不少于3人,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第二是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出台了8个方面27条支持政策。将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确保增加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我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9元,位居全省第一。优先保障文化项目用地。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标准。符合条件的转制文化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的收入减免营业税,农村电影放映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第三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了300万元的文艺创作基金,对获得国家级、省级“五个一工程奖”、“文艺振兴奖”、全国“群星奖”以及大众优秀作品,给予重点奖励。设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基金,对于在我市定居购买住房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给予50%补贴。设立综合奖励基金,对提前完成创建任务的县区给予100万元奖励。
三、制度设计研究情况
按照文化部和省文化厅部署,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同时,与省文化厅共同承担“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制度设计研究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在全力推进。
一是建立了课题组和工作机制。市文广新局与省文化厅、市委党校、市委研究室等相关单位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建立了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工作机制。
二是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坚持制度设计与创建工作相结合,突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三是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摸清了有关情况,完成了现状评估和已有制度评价,并用于指导干部培训等实践活动。按照省文化厅要求,我市重点开展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和“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策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即将完成,市政府将出台相应制度性文件。力争年内提前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四、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强大的政策支撑。因此,建议立足于制度创新,加强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建立绩效考核评比体系和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实现由“实践推动”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推动”转变。
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输送体系。目前,文化服务输送与文化服务需求有时不匹配。因此,建议立足于提高满意率,加强文化输送服务方式方法研究,建立完善的需求表达与共商机制,为地方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文化供给的针对性,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供需对接”转变。
三是进一步完善多元投入体系。目前,文化建设投入与文化发展需求不相称。因此,建议立足于提高参与度,中央立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地方政府投入稳定增长的刚性约束机制,象抓教育投入那样抓文化投入。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典型示范,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社会联动”的文化投入新格局,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为主体”向“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转变。
总的看,秦皇岛市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制度设计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深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创新,更加努力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推动全市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决不辜负上级部门和全市人民的期望!
上一篇: 山西省长治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
下一篇: 天津市和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情况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