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25日,文化部检查组对湖南省长沙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验收。检查组查阅了创建工作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长沙县白沙乡石燕村、福临镇综合文化站、福临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慧乡综合文化站、长沙市简牍博物馆、岳麓区文化馆和岳麓区图书馆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服务绩效等方面情况。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长沙市市长张剑飞等与检查组就长沙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座谈。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长沙市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形成了“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活动品牌化、机制长效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沙模式。两年来,全市投入40多亿元,推动了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馆12个,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长沙市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多渠道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在全市所有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公园、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序推进游泳场馆、乒羽场馆、中小学体育场地、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整合利用高校资源,连续举办两届“校园文化进社区”活动,参与高校40所100多个院系,对接社区100多个;按照“建得起、管得好、用得活”的原则,坚持文化场馆“全天候开放、满负荷运转”,建立星级农家书屋、社区星级“绿网”评比机制,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以市图书馆为总馆,100余个基层图书馆(室)为分馆,推进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的总分馆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以“三湘读书月”系列活动为龙头,举办“星城科学讲堂”、“市民文化讲堂”、“橘洲讲堂”、“船山讲堂”等各类读书活动;长沙市以全市12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为中坚力量,组织开展群众文艺“百团汇演”、“百佳千星”评选活动,三年来共举办各类演出2万多场,惠及全市700多万市民。
长沙市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形成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亮点。初步形成主城区10分钟、城关镇和小城市15分钟、农村中心集镇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积极开展体现湖湘文化深厚底蕴的“市民文化遗产讲堂”、“橘洲讲堂”、“千团汇演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文化市场反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开展“阳光娱乐,创业兴文”活动。社区文化基本实现“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联有网络、跳有广场、创有指导、办有经费”。创新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的服务方式,编辑出版《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5万册和《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10万张,免费向市民发放,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导引等。
检查组建议,长沙市在示范区创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区域乃至全国提供示范。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研究,系统总结长沙特色、长沙模式和创建经验,使之更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二是建议突出“国家立场、地方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试点任务,以及承办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争取成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发展、探索实践的先行地区。三是发挥首批创建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独特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带动省内、国内其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把加大投入力度作为一项制度加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