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天津市河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4-05-21 14:51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5-21

国家创建办:

天津市河西区紧紧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标任务和创建工作规划的安排,在制度设计、网络建设、服务供给及宣传报道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效化、常态化的重要保证。河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工作,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对照创建指标要求,查找我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建设,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运行。20144月,由政府牵头,河西区制定出台了《河西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保障和管理办法》、《河西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河西区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河西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等12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府投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内容,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注重建章立制,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我们在稳步推进区新文化中心建设基础上,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入手,规范建设标准,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速度,进一步推进河西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河西区制定出台了《河西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实施方案》,对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功能设置、结构布局、设施配备、数字化以及管理运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加快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建设示范点建设,完成友谊路街柳江里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内部设置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津城书吧、青少年快乐营地、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管理办公室共七个区域,配备了20台电脑、音响设备、投影仪、乐器及摄影摄像器材等设备,各功能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运营制度,目前已经投入了试运营。越秀路街港云里综合文化中心也已完成了内部装修,目前正通过政府采购为其购买相应的设施设备,预计5月份将投入试运行。截止目前,河西区13个街道中已经有8个街道完成了综合文化中心的平面设计和布局规划,正在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改建,其余5个街道也已完成了场地选址和内部规划,也将于近期开始建设。159个社区中已经有153个社区按照实施方案中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标准完善功能分区,添置相应的设备,为创建共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示范区创建指标要求,结合创建工作规划,我们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力度,区政府多次组织召开有市文广局、市图书馆领导参加,区文化系统、区信息办等相关单位参与的研讨会,对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库、文化服务网站等建设进行专题研讨。为了更好的满足百姓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我们将对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一个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库,实现三馆文化数字化资源的“一库查询、一库服务”。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河西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方案,进一步细化公共文化服务网、图书馆服务网、文化馆服务网等网站的版块设置、日常维护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内容,统合全区文化服务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的建设。

三、围绕群众需求,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组织面向基层、面向百姓的公共文化活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项重要要求。河西区组织召开了街道、社区创建工作推动会,介绍2014年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计划,深入征求街道、社区的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建议,力争活动组织贴近实际、符合百姓需求。制作《“文化365·快乐在河西”——2014年惠民活动安排》宣传册500余册,发放到各街道、社区,向百姓宣传文化惠民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诗歌朗诵会、社区文化擂台赛曲艺、民乐比赛、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各街道结合实际开展了主题“读书日”、剪报展等特色文化活动,4月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8场,参与人次60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积极将农民工、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组织开展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保洁人员慰问演出、面向老年人的“我奉献我快乐”慰问空巢老人活动和“为健康加油”老年人联谊活动,面向青少年的“流动青年宫送文化进社区”活动、“大田杯”青少年阅读活动和“弘扬国粹”青少年经典诵读等系列文化活动。目前我们还在筹备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艺大赛,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按照《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管理办法》要求,我区与驻区的十大市级文化院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向各大院团招募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组织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到街道、社区开展“送戏上门”、“送剧上门”及高雅艺术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与市级文化场馆、院团深化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形式,采取专业辅导、合作演出、政府购买、公益演出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演出,进一步丰富河西百姓业余文化生活。

四、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宣传报道工作力度

加强宣传报道,不断提高百姓对创建示范区工作的知晓率和提高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是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我区在加强平面媒体宣传报道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宣传效果。4月份,《天津日报·新河西》以《河西群众文化大舞台多姿多彩》为题,从“西岸风”文化惠民活动、西岸文化大讲坛、社区文化擂台赛、打开悦读之门、西岸图书漂流、社区群文竞技、文化创作展示季、国学经典吟诵、基地文化体验9个方面对我区的“文化365·快乐在河西”系列活动进行了全景介绍。与河西有线电视台签署合作协议,以专栏的形式每月对我区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百姓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进行宣传报道。与新浪天津、腾讯天津合作,打造河西区公共文化官方微博,目前腾讯官方微博已经开始使用,正在洽谈官方微信平台的建设事宜。在区内,制作下发了示范区创建简报多期,对各系统、各单位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宣传。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宣传,不断提高百姓对于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把全区上下的思想凝聚到创建工作中来,凝全民之心、聚全民之智、集全民之力,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