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5月份创建工作,按照《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和第二季度重点督查工作,高效推进,重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建立创建示范区工作长效机制及相关方案
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过程管理规定》,草拟了《楚雄州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及建设机制》、《楚雄州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楚雄州文化志愿者招聘和管理制度》、《楚雄州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协调机制》、《楚雄州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楚雄州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及《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文化联动工作方案》和《楚雄州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单位方案》,提供创建示范区领导小组讨论修定,征求意见,审定下发。
二、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楚雄州表演艺术情况大调查
针对我州开展的“楚雄州文艺表演队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课题研究,为真实了解我州表演艺术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建立相关数据库,为课题研究提供最有说服力的数据,5月份,全面开展了楚雄州表演艺术情况大调查。按专业表演艺术队伍、业余表演队伍、表演场地、设施设备、近三年演出情况、财务收支、政府拨款、存在困难问题、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州文艺表演队伍现状、存在困难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为下步开展的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打造楚雄州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工作中,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提供示范,我们结合楚雄州实际,确立以下九大工作进行提升打造,形成楚雄州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一)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深入推广“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经验,进一步丰富内容和形式,培育楚雄“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发挥其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民族特色节庆文化
在全州现有74个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对具有品牌效应的民族节庆活动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传统活动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定位。继续提升打造好“火把节”、“赛装节”、“插花节”、“左脚舞文化节”、“彝族老虎笙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节庆品牌文化活动,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突显特色,注重包装宣传,形成2—3个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
(三)“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活动
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大家乐”群众广场文化活动。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聘请文化艺术方面专家学者,编排舞蹈节目,组织机关单位和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二是由州、县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工会、妇联、团委、教育、民委等部门,每年举办一次“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比赛,推动“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长期开展。三是由文化部门牵头,建立“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活动的评比奖励等长效工作机制。四是进一步规范广场舞的音乐、舞蹈要求,形成有个性、能体验,独具特色的广场舞蹈活动。营造欢歌笑语、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打造能歌善舞的楚雄民族文化形象。
(四)流动博物馆展览
各个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认真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展览活动,把展览办到机关、厂矿、学校、农村、社区、军营。精心制定展览计划,不断丰富展品内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展览水平。每馆每年流动展览10次以上,促进博物馆服务的均等化。
(五)中国彝族文献图书馆
建立中国彝族文献图书馆,继续走访、调查、搜集,不断丰富纸质文献、电子文献、书目数据库、地方彝族文献全文数据库、视听文献资料,加大彝族文献整理、开发、建设工作力度,打造彝族文献品牌。
(六)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
一是开展范围更广、更有深度的民族文化资源普查及整理工作,不断完善民族文化资源档案资料。二是积极做好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的元谋猿人遗址和腊玛古猿化石地点项目的资金争取和建设工作。三是以申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做好“彝族火把节”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工作。四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各类村寨的建设路径和模式,努力探索自然环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合理接轨方式,积极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活态空间,有效维护民族地区独特风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极探索民族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资源转化
针对我州民族人口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强对“恐龙文化、元谋人文化、彝族文化、铜鼓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内核、价值、表现形式的研究、充实和提升,推出系列文字、影像产品。积极探索如何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同时丰富楚雄州公共文化内容,定期举办核心文化资源宣传活动。以举办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使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
(八)乡镇文化站“六个一”管理模式
武定县对乡镇文化站采取“一季度一检查、一评比,一年一考核、一表彰”。季度检查、评比根据考核结果对全县文化站进行流动红旗方式管理,年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
(九)“三加一”模式扶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
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县级部门或企业、一个村级组织联系扶持以支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促进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的健康发展。
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