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响彝山醉——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剧(节)目展演散记
发布时间:2014-07-08 10:12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07-08
六月彝山青,七月火把红。雨过天晴,风光旖旎的西山、清澈碧绿的桃源湖,将彝州首府――鹿城映衬得格外迷人。2014年6月23日,楚雄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新剧(节)目展演,从民族音乐会《七彩彝韵》拉开序幕,此后,好戏连台,精彩不断,真可谓乐精、舞美、剧感人,12个专业演出团队上演的10台新剧(节)目,仿佛似一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把观众带入艺术佳境。
伴随着深化艺术院团改革的春风,踏着加快民族文化强州建设步伐的鼓点,为落实 “年年有新戏、三年上档次、五年出精品”的艺术生产目标,坚持文化乐民、育民、惠民的公益性原则。楚雄州人民政府举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州新剧(节)目展演。入选参演的10台新剧(节)目,是经调演专家组从全州近两年新创作的剧(节)目中,精心挑选出的民族歌舞、彝剧、小品、花灯、滇剧和民族音乐等佳作。来自全州12个演出专业团队的近400名演职人员,从演员到编剧、导演、舞美,人人身怀技艺,个个精神饱满,在为期一周的展演比赛中充分展示各自的艺术风采。
山歌唱响彝山醉。音乐、歌舞节目是本届调演的一大亮点,彝族音乐会《七彩彝韵》,从序曲《虎之舞》到《彝寨春天》,以及来自基层9支团队,专业和业余同台演绎的《金鹿鸣春》、《查姆》、《元谋的声音》,史诗般的意境,象一部拨动心弦的交响诗,歌声婉转、弦管跌宕,演奏出多姿多彩的时代篇章,让哀牢大山深处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现场观众用心灵感受金沙江畔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充满激情的《阿老表来瞧瞧》、《家在元谋》、《太阳姑娘》,说唱《亲、等你在楚雄》,还有元谋花同苗族农民美声《山林的声音》;舞蹈《羊皮青铜传鼓情》《大山的留守儿童》、《花围腰》、《荷塘趣》等,荡气回肠的彝族音乐,犹如一束束承载着七彩音符的马缨花花,缤纷四溢,此起彼伏,绽放着斑斓闪烁的美丽遐想,透视出改革开放给千里彝山带来的变化,展示出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们用音舞艺术表现彝家人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纯朴,没有刻意雕琢,“土”中有新,“新”中求美。这组山里飘来的民族歌舞,散发出彝山泥土的芬芳,时代性和民族性有机交融,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小戏演绎彝州美。彝剧、花灯节目是本届参演的一个重头戏,纵观选调参演的大小戏剧(节)目,值得称许的是戏剧节目倍受观众喜爱。如州彝剧剧团上演的小戏专场《彝山情韵》,观众爆满的情景至今令人兴奋不已。不论是小彝剧,还是花灯、滇戏或小品,均取材于彝州城乡现实生活,关注彝州扶贫攻坚、整治“四风”、生态文明、留守儿童、婚姻家庭和思想道德建设等,多方位、深层次地展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小见大,以平见奇,以情动人。赞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力求体现一种崭新的时代风貌,而这种时代精神则是通过小彝剧《喝三秒》中的王镇长,《桃花红·梨花白》中的刘老师,《月照瓜棚》中的秀芝;花灯小戏《妻子当了女秘书》中的老婆、《一碗馄炖》中的玉凤、《守望》中的李大爹等许许多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时代新人形象闪现出来。时代呼唤着更多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理想、有抱负的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城市打工族,留守老人、普通瓜农,真情对待彝山的人,彝山永远不会忘记。
展演活动结束了,人们激动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人们感慨,人们赞美,那些带着松毛味、羊膻子味,朴实优美的舞台艺术留给人们永久的回味,让人余韵未消,歌犹绕梁。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彝州文艺舞台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一方文化,显示一份春光。楚雄州2014年新剧(节)目展演恰如一束报春花,预示着彝州文化艺术新的春天的到来。
(云南省楚雄州文体局 杨泽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