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 6 30
★ 创建动态
我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
2014年4月-5月,根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函》(公共函[2014]8号)和省厅通知要求,我市集中组织力量就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赣州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抓手,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采用“新建改建、政府调剂、维修改造”等办法,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路径;推行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看电影和自办文体活动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常态化“全覆盖”;为弱势群体设立“服务专区”,提升素质、播撒关爱;干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更重“送”文化服务;研发“基层多功能流动服务车”,为农村群众提供流动文化服务;统筹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形成多部门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工作制度化、长效化。针对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仍相对薄弱,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不均衡,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不高,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是通过政府政策保障的标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探索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配套政策,负责对区域内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进行考核和监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文广、发改委、财政、编制、人社、教育、扶贫办、工青妇残、农工、民政、教育、文联、科技等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着力提高投入效率,强化财政保障标准化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加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工程,重点选拔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及富有潜力的杰出青年英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乡、村文化专职人员,善于发现人才,充分挖掘民间文艺资源,发现和培养艺术新人,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是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布局的标准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标准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就是要以形成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优质化为目标,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偏远地区和农村等为重点,建设适度超前的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三是通过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保证落实国家、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适合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最低供给规模和质量标准,包括设施、设备、人员配备以及日常运行费用等内容,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层次和水平,提高和拓展均等化标准和范围。按照“供给项目多、供给对象广、供给模式优”的原则,以标准均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通过推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完善群众文化配送机制,将公共文化机构机械“填鸭”式的送戏、送书、送电影改为群众“点菜”式的自主选择想看的戏、书和电影,建立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优质高效的、普遍均等化的新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四是通过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的标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指标化、项目化、实事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公共文化发展真正成为硬任务、硬指标,成为可衡量、可检查、可考核的对象,并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加快研究制定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绩效评估标准,不断提高乡、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把公众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政府绩效的标准。
五是通过完善区域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针对我市农村偏远地区、边远山区、次中心与中心城镇地区发展差异的实际,探索建立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通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使公共文化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倾斜、由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变。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建设等设施,开展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其场所设置、设备配置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全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群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针对特殊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等,推动特殊、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注重向农村和基层、向边远贫困地区、向特殊人群倾斜,切实改变城乡、地域、人群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扩大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加强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文化关怀和公共文化服务,确保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生活,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建立赣州市公共文化城乡、区域对接联动机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双向交流和互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同时,就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问题,选择了于都、会昌、上犹、赣县4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贫困县,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存在的困难问题,特别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分别形成了四个调研报告,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赣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贫困老区于都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完善对策建议》、《贫困老区上犹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贫困地区会昌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相关调研报告均已报送省文化厅。
农村留守孩“点菜”,文化志愿者教学
今年以来,赣州市群众艺术馆先后面向社会招募800多名文化志愿者,服务范围辐射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工地,重点是为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有舞蹈、声乐、书法、曲艺、文学、摄影等。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都是来自各专业院团的艺术家、文化馆和青少年宫的业务干部、各艺术院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文艺爱好者。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等服务群体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提出文化服务需求的项目和内容,文化志愿者根据群众点的“菜单”,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有计划地定点给学员们提供免费专项文化服务。如:在南康区坝孜小学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平常很少接触艺术方面的内容,而且有的班大多数学生喜欢画画。赣州市群众艺术馆志愿者在这里不仅开设了声乐辅导,还有画画、剪纸、舞蹈等艺术培训,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我市启动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
4月20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市文广局和市文明办共同主办的2014年赣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图书馆举行。市直(驻市)单位干部职工代表、江西理工大学等学校学生代表、赣州市群艺馆文化志愿者、章贡区老年读者代表以及《小主人报》小记者等3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市领导胡聚文出席。
2014年赣州市全民阅读活动以“倡导全民阅读,提升市民素养”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添砖加瓦,为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活动现场开展了读书签名、参观“最喜爱书籍”推荐图文展、经典诵读会、读书演讲、市图书馆赠送书籍、书画家现场即兴笔会等6个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