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刊之十四2014年10月10日
南充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第三季度进展情况报告
去年11月南充正式取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以来,在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关心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部署,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体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竞相开展,各种文化民生工程有序进行,公共文化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已成雏形,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示范区建设第三季度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日臻完善。我们坚持用目标来牵引工作,聚焦文化服务人、引导人、影响人的功能,为构建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在确立创建目标、科学规划、强化组织实施上下功夫。
(一)注重顶层设计、长远规划,让目标体系立起来。我们按照创建标准和要求,立足川东北区域中心实际,本着区域引领、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可复制的构想,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北京大学等知名专家组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专家委员会,认真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注重城乡统筹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目标体系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各县(市、区)都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市(县)两级政府目标任务,切实让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在工作中立起来。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各区(县)广泛开展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在全面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上,由专家组对南充创建示范区的要素、基础条件、服务特色、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等方面集体论证,制定出台《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15)》,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既注重整体规划,又突出重难点问题攻关。目前,市县公共文化服务6大类指标65项,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体系,确保2015年实现创建目标任务。
(二)突出政策支撑、细化分工,让创建活动实起来。定政策求实。为最大限度争取创建工作的政策支持,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支持政策》和《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案》等系列文件,县(市、区)也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积极为创建工作创造条件。细化分工要实。我们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明、责任清。制定下发《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考核内容及责任分工表》,将各项目标、工作任务具体化,同时责任到县(市、区),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明确“任务书”和“时间表”,做到任务明、责任清。为确保创建任务如期完成,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协商制度、联络员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报送等系列制度。定期对各县(市、区)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要求各县(市、区)原则上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自查,以便及时掌握、了解创建工作进度和规划的落实情况。搞宣传务实。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宣传报道方案,编发了创建工作专题简报,并在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华西城市报、市广播电视台等市内外媒体多渠道宣传报道南充创建工作情况,其中南充日报、南充晚报分别刊用相关新闻专稿83条、68条,在全社会营造了配合支持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打造名片、树立品牌,让文化特色亮起来。南充是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区域文化中心。我们针对南充的“四大文化”( 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丝绸文化、三国文化交)和“四朵金花”(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的“两张特色名片”的实际,注重打造特色、强化品牌,把文化品牌做足、载体用够、资源盘活。用好城市文化这个门牌,开展的“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全国影响广泛。今年9月成功组织中国川陕甘渝“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受到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我们做足群众主题文化这个品牌,每年开展的“嘉陵春江闹元宵”、“文化体育大拜年”、“文化艺术专场惠民演出”、“滨江阳光大舞台”、“送文化体育下乡”、“嘉陵江大讲堂”、新年音乐会、“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进南充”等已成为市民热捧的文化服务品牌,有效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我们创建基层文化的这个特色。经过多年打造,目前,各县(市)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比如:南部县 “升钟湖钓鱼文化节”、阆中市“西部民歌阆中会”、蓬安县“相如长歌”、营山县“绥山大舞台”、仪陇县“蜀水欢歌”、西充县“多彩西充·幸福家园”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公共文化服务硬件与软件建设齐驱并进。我们始终注重硬件软件同步上、两手抓两手都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上层次,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示范经验。
(一)硬件建设不断改版升级。一是抓好文化标志工程建设。市政府计划投资7.2亿元,新建南充市博物馆、非遗中心、文化馆新馆、川剧演艺中心,扩建市图书馆,改建南充大剧院等重点公益性文化设施。二是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目前,各类场馆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省级示范站50个、市级示范站100个,示范文化广场13个、示范文化活动社区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15个,5475个村(社区)都建有面积大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农家书屋5475个,乡镇(街道)、社区图书馆覆盖率和乡镇、社区(村)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全面升级。三是持续实施“三大工程”。开展“每天有活动、每周有集会、每月有赛事、每季有晚会、全年有节庆”的实施“百姓舞台·文化南充”创新工程;打造以“亚太国际木偶艺术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进南充”、“一县一品”为代表的国际性、全国性、全市性和地域性文化品牌的“四级”拓展工程;每年政府采购100场以上精品节目下乡演出,采购2000场歌舞、杂技、木偶、灯戏、皮影和电影送到基层的“欢乐南充”文化服务工程,提升了效益。
(二)软件建设始终力度不减。我们注重软件建设,坚持整合资源、把住入口、搞好培训,提升文化软实力、竞争力。我们根据基层文化建设发展需要,优化人才招聘和考评机制,及时扩充文化队伍力量,不断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务文化骨干三支队伍。目前,每个乡镇(街道)社会事业中心工作都有3人专司文化站工作,村(社区)1名财政补贴文化管理员。采取集中统一培训和分级分类培训相结合,依托嘉陵江大讲堂、文化专干培训班、市民文化艺术学校等平台,对全市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演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今年全市基层文化专干受训人员1800余人,精选100人参加全省基层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加强实施“部门联动、区域合作、统筹推进、共建共享”机制,会同组织部等推进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同建共享,在部门联动中形成了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拓展文化空间拾遗补缺。我们以建设南充市“百里特色文化走廊”为载体,构建“十、百、千、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发展空间。即:建成10大主题文化区、100个特色文化之乡、1000个农家文化大院、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涵盖辖区人口700余万,辐射周边市(州)2000多万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步伐,推进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开通了网上图书馆和网上文化馆。目前,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万余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同时,成立全市“非遗”文化中心,规划建设全市首家非物质文化展演中心。目前,全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40多项。
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我们紧紧围绕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部署,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切实解决“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条条块块、轻资源整合,重上级考核标准、轻群众不同需要”等问题,更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使用效益,真正形成长效、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一是注重在探索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上求创新。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2012年来,在顺庆区开展了“国家群众文体活动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今年来,根据《群众文体活动服务指南》地方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服务工作,拟在2015年将群众文体活动服务标准化服务在全市推广。着力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引导市歌舞剧院、大木偶剧院、杂技团和川剧团转企改制组建了南充演艺集团公司,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文化服务等扶持政策,确保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阵地不丢、队伍不散、人才不减,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南充演艺公司走向市场、谋求发展,在云南丽江、峨眉山和北京市分别打造了《彩云飞歌》、《圣象峨眉》、《梦回明朝》等驻场演出,深受各地观众欢迎和喜爱,每年演出门票收入上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是注重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上求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规范化服务和示范站(点)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督导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完善了《南充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相关考评细则;县(市、区)每季度进行一次自查,市上定期对县(市、区)的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重点督促了创建机构的组建、创建经费的落实、创建措施的制定和创建任务完成情况。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和服务文化转变,共取消文化行政审批事项5项,并将另外6项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给县(市、区),不断激发文化管理的内在活力。
三是注重在探索公共文化经费保障上求创新。我们围绕创建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阶段性目标,建立财政保障分级投入机制,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持续发展。全面保障创建经费。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专项预算,2014年市财政预算投入5952万元(农村文化建设1135万、文化事业发展资金2817万、文化活动经费2000万),九县(市、区)财政每年共预算投入2000多万元;2015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再分别单独安排专项工作经费300万元、100万元,今年全市共到位创建工作经费就达1200万元。积极扶持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组织建设,成立了南充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事业,2012年以来共获得捐赠2000多万元,兑现艺术创作补助1200万元,扶持剧目4个,有力的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上一篇: 嘉兴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态信息(10月) |
下一篇: 洛阳市百场电影送民工活动受热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