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碧湖社区:精细巧规划,旧貌焕新颜
为进一步做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今年以来,梅列区将碧湖社区文体活动室列为全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精品示范点进行规划打造,帮助碧湖社区旧貌焕新颜。
一是场馆新规划。利用小区架空层新扩2个200平方米活动场地,分别打造了儿童文化活动室和书画摄影活动室;充分利用室外活动场地,规划建设了社区露天剧场和主题文化公园。二是氛围巧营造。完善40米公园文化长廊及公园文化角,用心做好主题文化公园每月主题宣传、展览,精心制作社区文化活动展示板;依托阵地组建越剧队、合唱队、可乐球队等业余文艺团队,依托社团开展活动,依托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三是设备多投入。今年以来梅列区不断加大对碧湖社区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通过新购和捐赠等方式加快完善社区各类设备,目前碧湖社区文体活动室已配备图书1000余册、电脑10台、健身器材14件、棋牌桌6套,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居民共用共享。
(梅列区文广局)
三明市总工会着力建构职工文化乐园
一是“送”文化。以“两节”、五一、国庆等节日为节点,依托市工人文化宫职工艺术团、爱乐合唱团等文化队伍,下园区、进企业举办文艺演出、灯谜展猜、写春联、书画展巡展等文化大集12场,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企业职工共享高层次的文化大餐,提升职工文化品位。二是“种”文化。先后举办万名职工健身跑、千名职工排舞大赛、职工歌手赛、职工摄影大赛、象棋擂台赛、气排球赛、乒乓球赛等13场示范性大型文体活动,并借助《工人日报》、《三明日报》等媒体发稿102篇(条),提高工会文体活动在职工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职工文化进校园,与三明学院合作开设灯谜选修课,为文化传承储备人才。三是“养”文化。指导5个县级工会建立职工合唱团、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摄影协会等文体团队,培育形成以4所职工校、3个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12个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12个全国职工书屋、48个省级职工书屋、60个市级职工书屋等职工素质提升平台,不定期举办职工读书月、书画摄影创作、摄影作品后期制作PS、健身排舞教练、职工心理辅导等培训班,促使职工文化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把流动的文化变成凝固的文化。 (市总工会)
沙县:公共文化建设激活“民间力量”
近年来,沙县实行“送、种、养”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城乡居民读书、健身、休闲等文化需求的同时,逐步激活民间文艺力量,使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在“送文化”上,沙县吸纳平行线乐队、沙阳民乐团等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参与送戏下乡、专场文艺演出等公益文化活动,为其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
在“种文化”上,沙县在挖掘和培育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村校共建,邀请当地中、小学专业文艺教师培养城乡文艺人才和兴趣者,发展壮大基层特色文艺团队。同时,招募文化志愿者担任村(社区)文化指导员,协助当地文化工作。此外,还派出县文化馆专业文艺工作者到虬江第一中心小学、西门幼儿园等缺少专业文艺师资的偏远学校,开办音乐班、舞蹈班、书法班、肩膀戏培训班等兴趣班,进行艺术扶贫,从小培养“文艺兵”。
所谓“养文化”,即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基层文化内生力。沙县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在公共文化创建上有特色、有成效的社团或个人给予资金扶持。还设立边景昭文艺奖,组织创作富有时代特征、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等催人奋进的群众文艺作品,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目前,沙县已有文化志愿者520人,举办各种民间文艺活动264场次,开展艺术培训10期,完成艺术扶贫课程330课时,吸收民间资金30多万元,投入扶持资金200多万元。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正在沙县形成。 (沙县文广局)
简讯
●清流县林畲乡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清流县林畲乡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毛泽东旧居门楼、“如梦令·元旦”广场及展示馆,组建红歌、广场舞、八仙锣鼓等文艺队,招募文化志愿者100多名。
(清流县文广局)
●将乐县大源乡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11月4日,大源乡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总投资280多万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涵盖农民文体休闲公园和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有棋牌室、电子阅览室、健身房、乐器室、书画室等文体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