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20期
发布时间:2015-02-03 10:32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02-03

 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129

 

 市政府在保康县、谷城县召开现场会

示范区创建工作和标准化试点工作进入倒计时

 

12425日,市政府集中两天时间,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场会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试点现场会。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及文化局长30多人先后参观了保康县、谷城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保康县政府、谷城县政府在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副市长丁亚琳作了重要讲话。

与会人员参观了保康县黄堡镇、叶家湾社区、保康县“三馆”建设工地及谷城县石花镇文化站、平川村、小坦山村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免费开放服务、文化活动开展等情况。

保康县把示范区创建作为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次重大机遇,县政府切实担当主体责任,将创建工作中的“三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纳入20142015两年政府工作的“十件实事”;在创建规划、资金预算、人员落实等重要事项上,克服困难、优先保障,2014年共投入150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重点项目和开展创建,在 2015年财政预算中安排5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对“543经费”、文化员经费等所有创建经费给予足额保障。坚持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支撑,村组(社区)为基础,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先后高标准规划并启动县级“三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完成标准化文化站提档升级工程,并着力打造两个示范文化站,站舍面积分别高达600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农家书屋、电子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尤其是针对村级文化活动室分布散、管理难的问题,采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从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制度管理方面综合评定,加速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整体提档升级。该县利用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采用“以地换建设”形式,盘活资金2.5亿元,化解了“三馆”、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投入难问题;引导县内外企业通过冠名出资、无偿捐资形式,成功举办多次大型运动会、文艺演出;并打造富有民俗特色的“一镇一品”。

谷城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机遇,按照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普惠共享的创建思路,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网络、基本供给能力建设,建立起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具有谷城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几年,谷城县对文化体育的财政投入连续两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40%以上。各级财政在投入导向上,坚持既要投向高端、高质设施,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更注重投向基层、基础,以实现城乡一体、普惠均等。初步建立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乡(镇)、村(社区)、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县政府主动“买单”,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经费1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在用好中央、省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和农村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的同时,将“543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化运行、可持续发展,谷城县立足解决制约本地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推动谷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实施方案》、《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标准及量化标准》等10多项制度,初步形成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制度体系,为文化事业大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会上,副市长丁亚琳指出,2015年我市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标准化试点全面实施,各地各责任单位要紧扣标准、找准差距、加快进度,突出制度创新,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襄阳模式”。

   丁亚琳强调,2015年我市创建工作要彰显政府主导作用,激发社会参与的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在“多元化”上下功夫,做文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机制,现成模式。重点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建设,推动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建设。在标准化试点建设上,制订襄阳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强力推进区域公共文化联盟建设,建设30个襄阳民俗馆,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先进查找差距,按照国家中期督查的要求,认真组织回头看,对本地创建工作机制、创建规划、创建方案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找到薄弱环节,强化措施,加快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方法;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模式,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襄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