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总第32期 2015年1月31日
目 录
编者按:重庆市北碚区是与新余市同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之一。北碚区在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我市的创建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赴重庆市北碚区学习考察报告
——渝水区考察小组
为学习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理清我区创建示范区的工作思路,促进我区创建工作高效有序开展,2015年1月26日至29日,由区政府副区长谢云萍带队,区创建办相关人员和各示范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一行15人,赴重庆市北碚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期间,重点考察了北碚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卢作孚纪念馆)、美术馆、歇马镇天马村文化服务中心、北温泉街道文化中心、北碚区文化大院。所选的考察点包括了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区、乡、村三级设施。各考察点的基础好、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现将此次学习考察的情况和收获体会简要报告如下:
一、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和成效
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底蕴深、文化气息浓、文化设施齐、特色亮点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有标准化建设,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强化资金保障,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北碚区的文化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繁荣北碚文化事业,北碚区加大了文化方面的投入。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2013年,北碚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418万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2.1%,人均支出达123.92元。为了保障示范区创建工作,北碚区还落实了2800万元的创建配套资金。北碚区本身的文化基础很好,加上近年来的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和示范区创建配套经费的投入,使得北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北碚区在重庆市率先建成了“文图博美影”区级设施体系,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并且对全区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进行了提档升级,100%社区文化室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
(二)文化加旅游,焕发勃勃生机
北碚区位于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境内,文化底蕴深。由于地理险要的原因,北碚区的文化遗产很少受到战火破坏,大多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北碚区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很好地保护并开发了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晏阳初纪念馆、美龄堂、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旧址6处文化景点,并把这些历史遗迹打造成了北碚区的博物馆网络。北碚区政府把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合在了一起,使北碚的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三)引入社会力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北碚区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加大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按照北碚功能分区,建成了“缙云葵莲、施家泉湖、偏岩写生、东阳奇石”等各具特色的6个文化大院,政府给每个文化大院配了5万元的补助资金。文化大院采取展览加经营的模式,院内陈列着一些反映当地特色文化的作品,同时还可提供餐饮等服务。文化大院既是一个展示当地文化的小型博物馆,又是一个对外经营的旅游服务点。这种政府和社会力量双赢的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北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融入科技元素,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北碚区已建成的数字文化网在区文化馆、图书馆、镇(街)文化服务中心等场馆都安装了服务终端,人们在任何一个终端都能查看到北碚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安排情况等信息,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北碚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创作体验厅等场所也配置了三维感应展示台、激光竖琴、编曲台、表演投影等数字设备,让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体验着科技带来的新鲜感,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文化服务场所的人气。
(五)标准化建设,打造有品味的文化服务中心
北碚区对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统一规划的标准化建设。各服务中心的外墙、文化长廊、功能室门牌、室内上墙制度等装饰,都经过了统一的设计,基本达到了和谐统一、格调不俗的效果,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味。
二、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此次北碚的考察之行,让考察组感受到了要成功创建示范区,我们还任重道远。借鉴北碚区的创建经验做法,结合我区创建工作实际,下一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力度。
我区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要达到文化部制定的中部地区标准,还要打造出渝水特色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政府的配套资金还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下功夫,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渝水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我区的“凤凰戏牡”、“新余花鼓戏”、“界水舞狮”、“水北豆腐”、“水北米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充分利用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展示,从而提高群众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三)推进渝水数字文化网建设
我区应该大力推进我区文化数字化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办)综合文化站均建立“渝水数字文化网”服务终端,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接轨,通过整合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文体活动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教育、体育、广电、报刊、旅游等部门的数字文化资源,组建“渝水数字文化网”,不断扩大数字文化资源总量,让渝水文化在“渝水数字文化网”上得以充分展示。
(四)盘活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效能
我区已建成的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场所,都已具备提供一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部的示范区创建评估验收中,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群众的满意度调查。我们要真正提高群众对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就应该让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并且是自愿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盘活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搞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努力让我们的文化服务场所以及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吸引群众,能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进一步规范各文化服务场所装饰工作
我区各示范点的硬件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应该在场馆装饰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各场馆的文化品味。各场馆的门牌、上墙制度、墙面软装饰、文化长廊等制作都应该精心设计,形成统一风格,尽力让我区各个文化场所都能够体现一定的文化品味。
(渝水区文广新局 占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