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4月7日
宜城市小河镇:政府唱主角 百姓看大戏
宜城市小河镇是宜城市的北大门,辖28个行政村,3个社区、1个农场,总人口6.2万人。历届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该镇先后获得全国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建设整体推进镇、省文化先进镇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小河镇党委、政府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和创建国家、省、襄阳市6个试点镇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了全镇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文化网络格局,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加强领导,舍得投入,定期研究文化工作
为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小河镇党委、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作为重点来抓,决定在不放弃原有文化阵地基础上,将原电影院进行彻底改造,打造小河镇文化娱乐中心。在上级补助资金有缺口的情况下,宜城市文旅新局挤出15万元专项资金,小河镇自筹资金35万元,进行屋顶翻新,绘制文化墙,打磨地坪,绿化庭院、改造门面。经过三个多月的改造,现在到文化站休闲娱乐、读书看报的农民群众无不感慨,面积1000平方米的小河镇文娱活动中心大变样了:室外场地硬化,墙体光鲜洁白,室内宽敞明亮,富有现代气息,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科技培训室、文化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厅一应俱全。图书室藏书量达2万余册、电子阅览室电脑10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设备齐全、20兆光纤接入。此外,镇政府又投入5万元,添置了13项健身器材和其他设施设备;还配备了3名文化辅导员,确保了文化娱乐中心设施功能齐全,服务环境整洁,制度管理规范。现如今,舒适优美的环境,成为全镇人民群众文化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接待文化休闲的农民群众80余人次。
全镇28个行政村、3个社区、1个农场均建有标准化的文化活动室,活动室内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配送价值30多万元的村级基层服务点信息共享设备及投影仪、屏幕等设备,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
二、优化服务,抓常抓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小河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抓队伍、搭平台、送文化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关键,以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为阵地,每年拨付5万元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走出一条党委政府牵头、文化站组织相关单位参与、干部群众同娱同乐的文化活动新路子。2014年,利用节假日开展各项活动20场;举办了小河镇“旺地杯”美丽乡村广场舞大赛,全镇35支代表队,共计1000人余人参加比赛,观众达5千余人次;组织业余文艺团队下乡演出达30多场,做到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年年新,小型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舞活动天天跳。
镇群众文化团队参与全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斐然,分别获得宜城市“畅想中国梦?舞动新宜城”广场舞大赛特等奖;襄阳市“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大舞行政村展演二等奖;湖北省首届“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大舞行政村展演优秀奖,等等。
三、培植团队,扶持引导,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小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来,采取激励机制,带动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的壮大发展,有力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
镇政府注重培植群众文艺团队,多方筹措资金,为每个行政村添置音响设备,全镇配备音响达170个;并通过短期培训、现场PK、联合演出等方式加强农民文艺队伍建设工作,目前,小河镇有广场舞舞蹈队160支,篮球队7个,腰鼓队3支,舞龙旱船队1支。全镇业余文艺团队每年公益性文艺活动达30多场(次)。
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小河镇政府积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反馈机制,成立小河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主评估监督小组,对综合文化站工作进行监督评估。评估要求,全年每周免费开放不少于42小时,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不少于5次。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每年开展文化活动不少于12次,有效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了文化惠民项目和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有汗水就必有积累,有付出就必有收获。小河镇从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群众文化蓬勃开展,从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免费开放到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这些“正能量”的文化活动带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许多农民远离赌桌跳起了广场舞,告别神桌走向了书桌,放下锄头拿起了话筒,健康的新时尚正在该镇波兴浪涌,该镇的文化免费开放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彰显勃勃生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不仅推动了该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了该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宜城市创建办)
送:文化部、财政部、省政府、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军、常务副市长王兆民、宣传部长郭忠、副市长丁亚琳,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国新、巫志南、杨永恒;市创建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发: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宣传部长,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