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型:工作信息 2015年9月22日
天津市河西区积极参与“春雨工程”——
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的号召,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文化援助力度,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提高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质量,9月14日至19日,天津市河西区组织了西岸文化志愿者赴广西南宁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河西区以“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台”为主题,为广西人民献上了多道独具天津韵味的文化大餐。
在9月14日的“大舞台”主题活动中,河西区西岸文化志愿者为广西人民送上《杂唱数来宝》、相声《欢声笑语》、舞蹈《拉丁风采》三个节目。杂唱数来宝的表演者是来自天津的快板演员魏忠喜老先生,他是李派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亲传弟子,研究创作演出快板书已有五十余年,先后参加南开曲艺团、哈哈笑艺术团、九河相声艺术团。近年来,他先后挖掘整理几经失传的传统绝活,如:“蛤蟆板”“御子板”“小搓板”“三个碗”“牛骨”“撒拉机”等多种伴奏乐器进行整理创新演出,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曲苑杂谈》、三套《走进幕后》、《周末喜相逢》节目以及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播出。这位73岁高龄的老艺术家怀着满腔的热忱参加此次“相聚北部湾”大型文艺晚会,甚至深夜还在进行排练。演出当天,魏老先生过硬的专业技巧和精准的演绎感染了在场的观众,博得满堂喝彩。不少当地观众表示,通过观看他的演出,第一次感受到天津数来宝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表演舞蹈《拉丁风采》的是来自我区下瓦房街“斌盛舞蹈团”的文化志愿者,他们带来了拉丁舞和天津吉特巴两段舞蹈的串联。两组舞蹈演员都是在全国屡次获奖的老艺术家,他们高超的舞蹈技能以及准确的情感表达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年龄的痕迹,反而是满满的活力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由两名青年相声演员精心准备的相声《欢声笑语》,将广西的文化融合进了相声里,现场用广西地方语言进行演绎,深入浅出地表达和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一个个包袱博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大家在开怀大笑的同时,都对这两位青年演员出色的语言学习能力表示了钦佩。在南宁演出之后,西岸文化志愿者还先后来到靖西、白色等地,走进校园、走近百姓,开展了系列专场惠民演出。通过天津传统文化节目与广西本地文化同台演出、同场竞技、全方位交流,实现了南北地域不同文化的借鉴、交融,参与活动的西岸文化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广西地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技艺精湛,节目编排独具匠心,让自己大受启发。
在9月15日至22日的“大展台”主题活动中,来自河西文联的艺术家们,精心准备了各类美术、书法作品共计60余幅,在南宁当地举办了天津市河西区美术、书法展。这次参展作品集中展示了天津市河西区多年来艺术创作的成果,创作者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用丰富的艺术语言记录着时代进步的步伐,生动地描绘了河西区“首善之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讴歌了河西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参观展览的广西群众,既欣赏到了艺术家们的优秀作品,也对河西的地方文化、城市建设和人文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大讲台”主题活动中,河西区西岸文化志愿者代表团参加了“中国-东盟(南宁)公共文化活动交流会”,他们与参加“魅力北部湾”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代表们,与来自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们进行深入交流。代表们畅所欲言,对本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机制、管理模式、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做法、有益经验进行了深入的交探讨交流。来自河西区文化局的负责同志表示:“参与到这种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充分借鉴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管理经验,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有很多好的做法都可以结合河西地方实际,应用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
据悉,今年已经是河西区第二次参加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从去年组织的赴西藏昌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到今年的赴广西南宁的文化交流活动,河西区都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的号召,把文化送到边疆。自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河西区充分发挥创建城市的示范性、导向性辐射作用,大力完善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加大对创建工作的经费投入、人才投入,持续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并积极将成果转化为推动示范区创建的动力。目前,河西区建筑面积达到13200平米的新文化中心载体项目的内部装修工作已经完成,将于近期投入使用; 13个街道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144个社区文体活动室的建成率也达到了92.3%。持续加大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力度,为每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了3名事业编专职工作人员,为每个社区配备了由财政补贴的专职文化管理员;积极推进河西区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和客户端建设,着力实现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努力为河西百姓提供优质、高效、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