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36期
发布时间:2015-11-05 15:03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1-05
  

赣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     8  31

  

文化惠民春潮涌 创优服务好读书

——

  

  赣州市图书馆是全省首批主题图书馆建设试点单位和全省首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该馆内强基础、外树形象,优化管理,把有限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阅读环境,推动全民阅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用丰富的活动载体,唱响文化惠民好声音。截止6月中旬,今年共办理借书证4086个,有效持证读者总数达36397人,借阅人次26.5万余人次,到馆(访)45万余人次,上年同比分别增长83.6%、105%;2015年7月,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先进单位,2014年还被评为全省第四届“读好书”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一、抓基础,建好市民大书房

  文献资源和阅读场所是图书馆的基础。该馆以建设资源丰富、环境舒适的市民大书房为重点,集中精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阅读环境,积极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购书经费连年增加,2015年市财政给予购书经费增加至200万元,名列全省设区市公共图书馆第一,近年市文广新局每年都给予数十万元的经费支持。截止目前,藏书总量达到64万册,今年上半年,共订报刊470余种,其中少儿刊119种,拥有电子文献资源127T,馆藏资源品类齐全、总量丰富。

  在丰富文献资源的同时,该馆加大了平台建设和阅读环境建设力度。2014年积极争取70万中央少儿馆改造专项资金,以建设全省一流的少儿图书馆的标准,将老城区2000多平方米的老馆舍规划改造成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图书文化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扎实推进全省“通借通还”工程建设,资源整合,构建全市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共享平台,逐步实现一馆办证、多馆通借,一馆借书、多馆通还。积极推进客家文化的特色主题图书馆,腾出约4000平方米场地,建立以电子文本数据库为主,实物资料为辅的主题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宣传赣南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2015年上半年,启动了多功能报告厅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了中心馆护栏升级改造洗手间改造,并加大了图书报刊整理频次,每月定期对期刊室的报刊进行大整理定期对中心馆和少儿馆少儿阅览室图书进行清理和分类,阅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二、求突破,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

  该馆外借图书实行开架管理以来,实现了自助查找,极大方便了读者借阅。但随着近几年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不断增加,每年新增藏书大幅提高,单靠人工检索要在大量的藏书中找出所需的图书越来越难,找书难、借书慢成为读者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借出想要的图书?该馆运用新技术将问号拉直:2014年,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投入50余万元,建成了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于一体的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对馆藏图书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图书精确定位和办证、借还全自助化。如今,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查找到相对应的图书的层架信息,读者通过自助借还设备最快可在一分钟以内完成查找、借出等流程,极大提高了借阅效率。

  运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这已经成为该馆破解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法宝。近两年,该馆不断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和自动化建设步伐,先后引进了全自动办证设备和两台电子借阅设备,建成了移动图书馆,读者可用通过手机查询馆藏资源、借阅信息,阅读浏览报刊、视频资源,下载电子图书、学术资源等,一个智能网络终端就可以把图书馆带回家。

  三、巧借力,整合资源拓展延伸服务

  2011年,公共图书馆实施全面免费开放以来,进馆人数和借阅册次都有大幅提升,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献资源变得触手可及,人民对图书馆的要求早已不仅仅是提供单一的借书还书。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气,让图书文化服务覆盖更广、更深,成为图书馆发展中必然面对的新问题。

  该馆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延伸服务路子,把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用丰富多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图书的新需求。为了让图书服务覆盖更广,该馆根据自身实际,推动总分馆制,拓展书香溢虔城的图书馆服务网络,选择街道、企业、学校和部队为分馆,通过总分馆之间图书流动和服务的互动,实现中心城区读者阅读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同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打破图书馆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空间距离,读者在任何一个分中心都能方便地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此外,注重发挥志愿者作用,积极组建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图书馆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协同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今年6月,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依托志愿者提供全程服务的少儿爱心图书室,为青少年新增了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在拓展延伸服务中,该馆尤其注重打造品牌活动,提升图书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2011年起,在每年市两会召开期间送书到现场,在代表驻地设立信息咨询服务处,现场协助代表、委员修改建议提案,提供信息查询、接受咨询、查找文献资料、提供网络数据库资源等免费服务,每年为两会代表提供千余信息咨询服务,受到代表和委员的普遍赞誉同时,积极履行思想导向、知识导读、信息导播的社会教育职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或协办讲座、展览、竞赛、演讲、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让图书馆与民众有亲密接触,让图书馆回归民众。截止6月底,今年已举办读书活动34场,吸引12000余人参与,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凝聚了图书馆人气,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

  四、强制度,精细管理带来微笑服务

  图书馆是窗口服务单位,服务质量关系到全市的形象。近两年,该馆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探索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健全单位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读者需求沟通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全馆职工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通过精细管理,重点解决脸难看、书难找的问题

  为切实发挥制度作用,增强制度可操作性,2014年,该馆对历年来建立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大修订,完善了图书馆理论学习、业务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及时废除了一批过时或可操作性不高的规章制度,将原来44项制度精简为33项,有效规范了干部职工管理制定了与现代图书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重点推动实行了《赣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奖惩规定及请假制度》和《赣州市图书馆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实施细则》,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此外,该馆还推行岗位上墙制度,将全馆干部职工的岗位信息上墙公示,并接受广大读者监督,通过一系列制度管理的组合拳,倒逼干部职工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带来全体工作人员的微笑服务。

  

宁都县小布镇土坯房改造中传承红色文化的探索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是一块红色故土,曾经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中心和首选战场,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备战基地,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诞生地,小布镇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该镇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滞后,老百姓生活水平低下,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养在深山无人识。2012年以来,该镇牢牢把握国家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红色景区建设,贯穿四个坚持,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在红色元素为引导下,小布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道路规划有序,一排排洋房拔地而起,社区建设错落有致,一个集红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为一体的和谐新村展现在世人面前,2013年小布镇荣登最美中国榜入围30佳景区之一,小布镇的土坯房改造中闯出一条红色文化传承之路。

  一、坚持科学规划,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小布镇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优势,高起点地进行圩镇规划,聘请省、市国土、规划、旅游的专家进行了圩镇建设总体规划、红色旅游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三规合一”,并将土坯房改建纳入其中,打造“一江两岸”,加快开发圩镇的脚步。通过规划,引导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向圩镇集中、向中心村(社区)集中建房,两年来规划建设12个50户以上的集中建设点,规划总户数达1200户,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小布镇坚持科学选址,利用荒山、荒坡和空闲地进行土坯房改建,尽量不占耕地;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强调“拆旧建新”;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选择小户型,不贪大求宽,合理用地。两年来,共有900多户拆除危旧土坯房在原址上重建,处理90户“一户多宅”超占土地的问题,盘活土地300多亩,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三、坚持保护红色景点,传承历史文脉。在土坯房改建过程中,小布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做到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采取保护性,选择性改造。如小布的赤坎红色文化新村在方圆0.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保留有7处革命旧址,如此密集的革命旧址在国内亦属罕见。2007年由总参三部出资120万元修复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完善了各项设施,提升了红色文化品位。几年来,该镇先后争取国家投资1000多万元,对“国宝级”文物——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等一大批文物进行了修缮,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延续了历史文脉,传承红色的元素。

  四、坚持扶贫攻坚,促进土坯房改建。一方面小布镇出台系列红色文化发展措施,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组建起一支16人的宣传队,进行红色节目表演;新建“红色书屋”两处,专设2名红色文化讲解员,该镇逐渐成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动了周边县市的游客不断慕名前来参观、瞻仰,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帮扶等扶贫攻坚措施,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小布岩茶、三黄鸡、油茶三大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引进湖南、浙江客商种植安吉白茶,带动143户村民发展茶叶产业,茶叶面积达到3000多亩,老百姓收入增加了30%以上,从而为土坯房改建奠定了经济基础。(赣州市国土资源局 邓海鹰)

  

  

  

  

  

  

  

  

  

  

                                                                

赣州市图书馆大力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