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让广场舞舞出和煦春风——克拉玛依市广场舞“破局”之举
发布时间:2015-11-10 10:11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5-11-10
  

    近年来,广场舞成为遍布城乡各类广场、社区、公园的一道独特风景,各有风格又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轻松欢快的音乐节奏、参与者洋溢着喜悦之情的笑脸、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展现的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和谐韵律。与此同时,噪音扰民”“团队冲突”“抢占场地等问题一度引发舆论热议,给方兴未艾的广场舞活动添了些许杂音。

  826文化部、体育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合力引导广场舞健康开展。通知要求,为基层群众就近方便地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

  新疆克拉玛依市作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积极探索和推动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根据克拉玛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政企共建共享”的特点,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破解广场舞扰民同时促进广场舞健康发展的创新之路。

政企共建:合力拓展广场活动场地

  广场舞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尤其是“噪音扰民”和“抢占场地”问题,恰恰说明我们的公共文化设施、场地、还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克拉玛依市充分利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契机,借助“政企共建共享”的优势,积极优化广场用地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布局,盘活存量、新建阵地,从根本上解决开展广场舞的场地设施问题。克拉玛依市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政企共建共享”精神,将全市石油石化企业及学校的100余个文体设施纳入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其中,25家企业大型体育场馆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向社会开放;53家企业职工退休活动站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在“政企共建共享”之下,克拉玛依市文体设施总和1337个,文体设施总面积164.4万余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体设施5.56平方米。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作为典型企业化城区,通过“政企共建共享”模式,新建场地和盘活现有场地存量,缩小体育场地服务半径,从根源上解决了广场舞的场地问题。2007年新建了建设面积4190㎡的迎宾广场,同时扩建了明珠广场和十区休闲广场。2008年投资1.86亿元建筑面积2.3万㎡的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投入使用,并获得2010年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9年新建了28000㎡的南广场,广场设有景观大道、停车场、音乐喷泉以及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景观灯及园林座椅。2010年区政府投资近4.3亿元,总面积4.8万㎡的文化中心投用;2015年7月总投资4400万元,建设面积约71000㎡市民中心广场投入使用,市民中心宽敞新颖、设有喷泉、水幕电影、景观灯和健身器材,是集绿化、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社区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广场。同时为了满足冬季市民健身需求,政府规定区内3所中学、5所小学风雨操场、塑胶跑道运动场和草坪足球场全部向社会开放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广场舞管理

  “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管理问题,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因广场舞是带动群众最多、市民日常参与量最大的活动形式,克拉玛依市用近10年的时间积极推动广场舞活动,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中将广场舞列为“广场优秀活动”在全市推广,加大奖励力度,着力普及培训,并从一开始就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分工明确、统筹有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多年中,无一例扰民举报,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办主任、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常锋英说。

  克拉玛依区是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为了加强广场舞活动的监督和规范化管理,开创“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具体做法为:一是经区政府文化部门实地考察,确定43个符合条件要求的广场作为开展广场舞活动场地;二是所有广场由政府统一配置音响设备;三是通过广泛招募、严格选拔,确定140名文化志愿者作为广场辅导员统一业务培训,统一配置服装;四是由区政府文化部门认真筛选,挑选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音乐曲目统一制作广场舞光盘;五是统一确定每天晚上9:00—10:30点为广场舞活动时间,43个广场同时开展;六是制定广场舞带领、指导、音量控制、及业务管理规范,全区统一执行。在“六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文化馆发挥了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文艺骨干发挥了带动作用,使广场舞活动在组织严密、服务周到的保障中进行,避免了安全和扰民问题。 

  独山子区,一个5万多人口的小城区,每晚仅5个广场的跳舞人数就达3千人以上,加上“晨晚练点”的市民,每晚健身活动的人员有5千多,占全区户籍人口10%。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要求创新管理与规范服务相结合。区政府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将广场舞活动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各街道办负责与本辖区广场舞及“晨晚练点”负责签订责任书,制定应急预案,对活动人数、播放音乐等登记造册;公安分局负责对广场舞活动场所附近的治安巡逻,设置硬质隔离设施;行政执法局负责对广场舞活动场所附近流动商贩的管理,禁止带有液化气罐的流动商贩在广场舞活动场所周边经营;园林局负责对广场场地、音响设备、灯光、休闲座椅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环保局对全区广场舞活动场所音量进行测定,禁止噪音扰民,高考前一周所有广场舞活动停止,高考结束即可开放;文体局牵头每两月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全区所有广场舞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巡查,不定期抽查,确保广场活动的各项安全。

  目前,克拉玛依市广场舞管理组织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资金保障,并纳入统一考核,形成了各部门联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创新推优:助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新疆作为民族地区,克拉玛依市高度重视广场舞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上的作用。为了赋予广场舞新的内涵,融入民族团结和“爱国爱疆”的元素,引导广场舞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克拉玛依市积极推出一批融入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广场舞作品和舞蹈同时支持鼓励本土的广场舞走出去,加强和外省广场舞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克拉玛依市广场舞的水平,推动广场舞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克拉玛依市统一的广场舞曲目有《爱国爱家的民族团结精神》、本土原创作品《克拉玛依欢迎您》、《克拉玛依赞》、《石油人的圣地》等,舞蹈有集体舞、男女交谊舞、水宾舞青少年街舞,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波尔卡、塞乃木、麦西莱普、刀郎舞等。尤其是波尔卡舞,起源于独山子区,原本是1936年独山子油矿成立时,当时苏联专家来独山子油矿指导工作,为活跃和丰富石油工人的文化生活,苏联专家组织石油工人在舞会上学习波尔卡舞,并流传至今。它保留了俄罗斯集体舞的特点,又融入了维吾尔族舞蹈的表现形式,独特的波尔卡舞,在独山子维吾尔族群众中比较盛行,无论是节庆、家中红白事,亲朋好友都会聚集一起跳起来。2007年独山子区的波尔卡舞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文体局专门录制了滑动的舞步—波尔卡舞光碟,由文化馆人员在明珠广场每晚教授,将波尔卡舞融入广场舞当中,既丰富了广场舞的形式,又让各族群众一起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民族团结。

  “当《波尔卡——克拉玛依舞步》广场舞演出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作为2015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60周年“舞动克拉玛依”广场舞展演活动一等奖,我们队伍从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遇到过其他城市同行出现的“噪音扰民”和“抢占场地”等投诉,在克拉玛依,我们能感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对我们支持和关爱,我们很快乐。”《波尔卡——克拉玛依舞步》领队刘秀红说。

  克拉玛依市每年开展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为广场舞集中展示提供平台,并在竞赛机制中加入了鼓励少数民族、老年男士和特殊人群参与的相关办法,在全掀起了广场舞的热潮,每天参与跳广场舞的人群近万人。在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克拉玛依市积极举办全市广场舞交流展演比赛活动。2015年克拉玛依在全市范围内举办“舞动克拉玛依”广场舞展演活动,全市近80支队伍4000人参加了比赛活,一等奖奖金达1.5万元。2008年,独山子区代表队赴南京参加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大赛获一等奖、最佳互动奖,同年获得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社区健身舞蹈汇演(大赛)五项大奖。

政府购买:积极探索广场舞管理新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广场舞规范管理,克拉玛依市政府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针对广场舞的规范管理,克拉玛依市试行政府每年购买街道社工站服务,由街道文化站日常监管、文体局行业主管的管理模式。由街道社工站统一对辖区内“晨晚练点”及文化广场进行组织管理,政府制定广场舞管理标准,街道社工站组织实施,文体局、街道文化站加强指导、监管,年终政府考核办评估考核兑现。

  油城克拉玛依,借助“政企共建共享”的优势,充分利用广场舞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结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更大程度的促进公共文化供给的公平化和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