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1月3日
中国文化馆年会创建城市代表团来碚考察
北碚示范区创建工作获好评
根据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2015年文化馆年会组委会的安排,10月30日下午,国家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专家和第一二三批创建城市文化局长约120人莅碚考察交流。
在北碚区文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万天伦的陪同下,领导们分两组参观了北碚区文化馆、北碚图书馆,走访了北温泉街道红熙山寨文化大院、歇马镇华伟社区文化室。北碚区就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向领导们进行了展示和交流。
参观的第一站是北碚区文化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正在群众舞台上演,现场聚集了数千群众观看。同一时间,华伟社区文化室里也充满了欢声笑语,同样一场演出也清晰地展现在文化室的大屏幕上。原来,这是北碚区文化馆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这一数字化手段实现的“直播”功能。
北碚区文化馆的前身为1937年设立的“民众教育馆”,是国家文化部第一批命名的国家一级文化馆。七十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北碚区文化馆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建成了全国首个示范数字文化馆,以数字化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北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焕发了新的生机。
▲代表团参观北碚区文化馆
同样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北碚图书馆也依靠“数字化”迎来了新生。作为全国首批52个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之一,北碚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馆内除传统服务窗口之外,还专门设立了数字阅读体验厅,内有北碚区公共数字文化“碚壳”平台触摸屏一体机、有声阅读蛋壳椅、“悠贝”少儿阅读机等先进设备,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代表团参观北碚图书馆
北碚区文、图两馆也是北碚区“以馆带站”模式的“桥头堡”。这一模式的运用在于将镇街分片,实行业务包干,定人、定时、定点“结对子”,对镇街综合文化站进行有效指导。靠着这一模式,北碚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上颇有斩获,1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在“均等化”方面,北碚区也不遗余力。文化馆开设的农民工子女免费艺术培训班,图书馆设立的视障阅览室,华伟社区等地开展的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都是北碚区在文化均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代表团参观歇马镇华伟社区文化室
当然,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的不够的,必须引入社会化力量融入循环。位于缙云山麓的红熙山寨文化大院就集中体现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北碚思路。目前,北碚区通过培育和发展文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形式,建成了一批文化大院、文化生活馆、民间博物馆、民间美术馆,成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
▲代表团参观北温泉街道红熙山寨文化大院
考察结束后,中国文化馆年会创建城市代表团表示,北碚区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创新了传播服务方式,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协同发展格局,建成了“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全面推进了示范区创建工作,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