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 2015年11月2日
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康对我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予以批示
我市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文化建设的重大契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路径,强化组织支撑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政府主导,构建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将“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县(市、区)绩效考评体系,把文化建设的“软任务”变成了科学发展的“硬指标”。公共财政超常规投入,文化设施全面升级。近几年,全市财政安排文化建设支出达13.35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总支出增长177.5%,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全市共筹集资金10.5亿元,同步建设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由“基础版”向“升级版”的跃进。投资2.9亿元的“文化新地标”——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投资1.12亿元的玉林市博物馆于2015年11月中旬建成开放。
二是整合资源,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2015年,我市启动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集中攻坚年”活动。全市已投入财政资金1.92多亿元 ,对160个社区进行规范化建设。其中74个社区全部实现“有文体活动室、图书(电子)阅览室、道德讲堂、百姓大舞台、电子书借阅机、综合宣传栏、文艺队、志愿服务队”的“八有”标准。玉林城区的群众在10分钟内就可以到达一处文化活动场所,享受就近就便的公共文化服务,城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
三是激发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我市出台了《玉林市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玉林市人民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热情空前高涨。2014、2015两年,社会各界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7多亿元,建成基层文化设施950多处,承办或赞助的文化活动1200多场次,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金额近千万元,各项指标均大于前五年的总和。
四是增量提质,群众文化向常态化和品牌化发展。我市组织开展“歌舞玉林、书画玉林、书香玉林、诗词玉林、文博玉林、戏曲玉林”主题文化活动,年均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文艺活动达4500多场,比创建前增长了60%,塑造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覆盖城乡、贯穿四季的“文化玉林”形象。
我市以创建“示范区”为载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自治区政府领导的肯定。2015年10月23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康在《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立足惠民便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效显现>的报告》上作出批示:“玉林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积极、主动、有成效。请文化厅继续给予支持和指导,并做好相关经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李丽阳)
我市到文化部汇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10月19日,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满昌学专程赴北京,向文化部汇报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监督管理处处长朱渤等听取了汇报。玉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覃展西参加了汇报。
满昌学就我市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面向基层,打造便民惠民,特色载体等情况作了汇报。特别是着重汇报了我市“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的创建亮点情况,自创建”示范区”以来,我市结合自身文化特点,以“有文体活动室、图书(电子)阅览室、道德讲堂、百姓大舞台、电子图书借阅机、综合宣传栏、文艺队、志愿服务队”的“八有”标准,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现如今,全市160个社区均落实了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均有不少于1支业余文艺队;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率达65%,部分社区配备了电子图书借阅机。“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建设初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显著提高。
陈彬斌等领导对我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多种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他认为,玉林市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财政投入,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狠抓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10分钟社区文化服务圈”的做法,既符合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又与玉林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玉林的特点和亮点,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