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 1月22日
【编者按】
随着铜陵市新华书店图书馆店开业,铜陵图书馆与书店结合体模式引起各届纷纷关注,继《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头版报道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分别刊文对铜陵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进行报道。
【深度报道】
将公共图书馆、书店、院校图书馆融为一体
安徽铜陵为你诉说别样的阅读
《中国文化报》(2016年1月22日08版)
近日,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着这样的新闻:首家书店与图书馆结合体亮相安徽铜陵。书店与图书馆如何结合?为什么引起了许多关注?又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铜陵市图书馆新馆位于翠湖五路南侧,由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改造而成,于2015年8月初正式开工建设,历经4个多月全面完工,近日已经开始试运行。这里位于铜陵市的东北部,离市区较远,通常很少有人来。可是自新馆开馆以来,这里的人流一下密集了起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图书馆迎接客流量达12万人次,这里变得红火热闹起来。
一站式休闲空间
走进铜陵市图书馆新馆,可以发现,这是一座将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全部容纳其中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其中,1至5层为公共图书馆,2层租给新华书店图书馆店使用,6至8层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产权由图书馆与职业技术学院各自拥有。
图书馆的大厅空间、阅览空间、交流空间、休闲空间4个开放区域各具特色,处处体现出温馨、方便、舒适和家居式的阅读风格。此外,新馆还设置了别致新颖的“悦览区”,如音乐HIFI室、录音房等,为爱好音乐的阅读者提供服务;这里还有多功能报告厅和展示区,不仅能满足讲座、演出、报告等一系列需要,还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新华书店也一改传统风格,空间设计手法更贴合读者需求,如占据整面墙的通天书架、可用于小型讲座的讲台、宽大可坐下阅读的楼梯、浓郁清香的咖啡等无不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味道。因为在这里,书店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卖书场所,而是包括观赏各类文创产品、休闲阅读等文化享受的交流空间。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则依托周边多所高校和企业,计划打造成创客汇聚的空间,使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对接。“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其实是植入创客空间的理念,打造读者沙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创业理念,也可以为企业招募人才提供条件。”铜陵市图书馆负责人管霞说。
所以,这里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阅读空间,它集阅读、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如果选择周末的时间前来,可以在里面泡上一整天,买书、借阅、吃饭、喝咖啡、看小型演出……享受一站式服务。同时,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和网络技术手段提升读者消费体验,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通过多样的开放接口,帮助读者实现自助查询、自助提货、畅销榜自动获取、移动支付等功能。
酒香不怕巷子深
虽然图书馆新馆结合书店、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一个综合性休闲场所,但是由于地处开发区,离市区较远,会不会影响读者量呢?“酒香不怕巷子深。”管霞信心满满地说。据了解,图书馆开馆后读者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开馆后仅一周,新华书店图书馆店累计销售码洋13.6万元,其中1月1日单日销售额达到了2.98万元。“住在附近的居民应该有很深的感受,原来图书馆对面的体育场停车场常年空空荡荡,自从图书馆试运行后,每天都停满了车。”铜陵市文旅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而且,为了方便城区居民前来,当地还特意开通了从市区直达图书馆的公交车,3条线路日均100多车次供读者选择。
立足需求破解困境
近些年,随着电商的崛起,移动终端的普及,实体书店陷入了经营困境,而图书馆也出现人气不高的状况。图书馆界也在尝试通过创新改变这一现状,如浙江嘉兴推行了图书馆总分馆制、温州建立城市书房等,使当地图书馆人气低迷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就目前多数图书馆来说,难以集聚人气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图书馆逐渐变成学生们的自习室,而很少发挥图书借阅的功能。铜陵市图书馆新馆将三者结合,便是将三方资源整合,为读者提供多样化、休闲化、个性化的服务,使图书馆突破原有的定位,形成集阅读休闲、文化交流、知识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
事实上,将图书馆、院校、书店结合,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升服务搭建起更好的平台。正如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所说,一直以来,我们在思考如何提升书店的人气,改善经营状况上做了很多努力,如引进文化创意理念、将图书租赁与售卖相结合等,但是与图书馆、院校进行合作共建,还是首次尝试。管霞也表示,图书馆、书店、院校各有优势,图书馆可以借助其海量馆藏,书店所售图书以新见长,可以很好地弥补图书馆藏书的不足,同时利用“你读书,我买单”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合两者的优势资源。而院校图书馆尤其是中职院校以专业为优势,可以与公共图书馆和书店互为补充,吸引专业读者前去借阅。
短 评
曾经有位作家写道:“人们喜欢生活在城市,是因为这里时时处处总有牵动人心的精彩。”但也不尽然,除了精彩之外,人们享受到的是无尽的便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一站式理念的支撑下,购物、旅游、学习等生活越来越趋于整合、营造一站式模式。以商场为例,如今的商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场所,而是一个集“娱乐、购物、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场所,人们可以在购物的同时,满足各种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作为提供民众阅读的场所,将图书馆、书店进行整合,为读者提供多元、立体化服务也正是建立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而萌发的。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在总体上趋于“弹性化”发展,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在很多情况下仍以提供方的一厢情愿为主。在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一些公共文化单位难免会犯错误,那就是想当然地给予,殊不知,这种一厢情愿,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公共文化单位的持续、健康的发展。铜陵市图书馆新馆立足群众需求,通过馆店融合、优势互补,赋予公共图书馆更多的现代服务理念和功能,是对公共文化设施多元化服务的进一步尝试。
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利用优质的环境、多样的服务和良好的体验,吸引人们走进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有效供给,并促进文化消费,是当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急需破解的问题。铜陵市图书馆的“三合一”模式对此做出了积极探索,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创新实践。
首家书店与图书馆结合体亮相铜陵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3日 09版)
2015年12月25日,有一份美好的圣诞礼物送给了安徽省铜陵市所有热爱阅读的市民们。全国首家书店与图书馆的结合体——新华书店铜陵图书馆店开业了。
书店位于铜陵市翠湖路文化产业新基地,是在新建铜陵市图书馆基础上投资近2000万元兴建而成,经营面积约4800平方米,目前陈列10万种、30万册新书。在书店的楼上三、四层以及楼下一层为铜陵市图书馆,五层则是铜陵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爱书人不用出楼,既可以买书,也可以借阅读书,甚至可以在楼内吃饭、喝咖啡,看小型演出,购买到精致可人的文化创意产品。
在谈到将书店和图书馆结合的初衷时,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凌云说,目前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大力推广全民阅读。但图书馆本身经营好的并不多,除了市场化程度不高外,书籍的种类、图书馆本身的环境不理想也影响了读者的体验。新华书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品牌,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还重视社会效益。我们思索如何提升图书馆和书店人气,强调文化创意,将图书租赁与售卖相结合,努力把书店打造成为营养心灵的栖所和城市精神文化的地标。
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4日,这家开在图书馆中的书店累计销售码洋13.6万元,其中1月1日单日销售达到了2.98万元;1月1日至1月3日进店客流日均7000人。新华书店铜陵图书馆店店长余霞或许能为这串枯燥的数字描绘出更直观的印象:“书店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周边是大学和新建的居民小区,人流量不多。在书店开始设立前,书店对面的体育场停车场常年空空荡荡,但自从书店营业后,停车场上停满了前来看书、买书的读者的私家车。”而政府为了方便城区的居民前来,也开通了从市区直达书店的公交车,3条线路日均100多个车次川流不息。
余霞说,经常能见到一家三口来书店,将书店和图书馆作为一个周末休闲放松的场所,这样的体验是之前在普通的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感受不到的。而这正印证了翟凌云当初的设想:“互联网对传统图书行业形成了倒逼机制,我们必须提升原有的经营机制,在服务、环境、产品和价格上做好文章,给读者和顾客更好的体验,这样才能将消费者从线上引导到线下实体店。”
据了解,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洽谈第二家、第三家书店与图书馆的结合体,而合作内容也将从目前单纯的空间的结合拓展到运营管理更深度地合作。
短评
“馆店”结合 满足更多文化需求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在不断增长,国家也大力倡导扩大有效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速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
然而平心而论,目前可供选择的文化消费场所并不太丰富。一家三口,周末休闲活动除了看电影、观演出、逛商场、游公园,似乎也很难再找出一个价位合理又富有意义的场所来。一二线城市如是,三四线城市的矛盾尤为突出。能不能有这样一个所在,空间设计明亮、温馨,大朋友、小朋友都能选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同时能够进行家庭聚餐、观看小型演出、购买文化创意产品,妥妥帖帖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铜陵图书馆与书店合体这一尝试显得富有创意。
或许有人会觉得图书馆借书与书店卖书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然而图书馆与书店的经营者却对此做了充分的考虑:书店主要供应当下新书,并不断更新以满足市民对前沿新知的阅读需求,而图书馆提供几十万册的馆藏阅读,体现图书存量的长尾效应,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座美丽的图书馆,让每一个精神流浪的现代人有个安静诗意的空间充电、放松。倘若这个图书馆能承担更多的功能,满足市民更多的文化生活需求,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