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13期
发布时间:2016-09-21 09:45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6-09-21

佛山在国内率先开展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 

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新亮点

       

  4月20日,佛山美术馆联盟在市艺术创作院正式成立,市艺术创作院、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新石湾美术馆、东方印象艺术馆、荣楷阁燃灯山房等14家艺术机构和美术馆成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该联盟的成立是佛山市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试点的一个重点项目。而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则是佛山为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建设具有佛山特色、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来着力打造的一大创新做法。 

  一、顶层设计 提升示范区创建水准 

  去年8月,佛山取得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目前,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全面展开。国家示范区创建标准中,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效能、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的评判点。如何在现有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全面达到国家示范区创建标准,并打造富有佛山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都具备一定示范引领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创新项目,是佛山规划示范区创建工作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一直思考研究的重要内容。 

  去年10月,在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佛山提出开展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的思路,随后又列入由市委办市府办正式印发的《佛山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3月25日正式启动了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工作。在佛山的这项创新实践中,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将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带动社会文化力量发展壮大,成为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艺团体的孵化器。 

  为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佛山还与武汉大学合作,同步开展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的课题研究,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向德平将率领研究团队全程参与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的课题调研、对策研究、经验总结。  

  二、五大功能 推进试点工作开展 

  在佛山市文广新局统筹下,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创作院等四家市直属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成为首批试点单位。 

   四大试点单位面向不同服务领域,瞄准了五大功能,包括组织联盟、业务统筹、展示平台、信息中心、孵化基地等。 

  作为文化枢纽型组织,联结是最为核心的功能。组织联盟正是文化枢纽型组织需要实现的首要功能之一。目前,各试点单位正面向基层和民间文化组织,探索构建同业组织联盟,促进本行业领域的沟通交流、合作发展、自治自律。除4月20日由市艺术创作院牵头成立的佛山美术馆联盟外,市博物馆早在去年已成立了市博物馆协会、市文化馆于3月28日成立了市文化馆站联盟,市图书馆也将在“4·23世界读书日”成立佛山阅读联盟。四大联盟目前已有效地联合起佛山市内共69家文化组织,将更好地探索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管理的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大联盟成员单位中除了国办文化机构外,还纳入了不少民办文化机构,这正实现了五大功能中的“孵化基地”功能。市直文化机构在坚持阵地服务的基础上,更应走出阵地做更多“流动服务”,为基层社区机构提供指导与培训。 

  三、全民参与 线上线下齐发力 

  根据工作安排,现阶段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将四大市直单位及69家社会文化组织网络健全起来。待“供方”成熟,便可考虑“供需对接”问题。至于如何将“需方”更精准地“摸”出来,让全社会参与进来,佛山采取的是“梯度发展”的思路,从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发动。 

  以市文化馆站联盟为例,成员单位顺德区大良街道文化站举办了一场芭蕾舞艺术沙龙专题讲座。虽是一场相对“小众”的活动,却通过联盟信息渠道的宣传,在全市范围内找到最大量的受众群,最大化利用镇街文化资源。 

  7月份,佛山还将推出“佛山文化e网通”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微信、APP等立体模式,将所有市直文化单位的文化资源、最新展讯一网打尽。该平台不仅是信息发布渠道,还是一个互动式平台,市民可以在上面开展“点单式”服务,包括场馆预约、活动报名等。文化部门也可通过平台数据掌握市民的需求,并将此平台作为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的数字化配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