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17期
发布时间:2017-02-15 16:24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7-02-15

  

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527 

          

    

  

佛山高明:双向互动式公共文化服务受热捧 

    

  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员工书屋需求一批图书,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文艺队需求晚会形式的文艺交流,顺成陶瓷有限公司需求粤剧表演……5月上旬,一条条来自基层的文化“订单”向佛山市高明区文化枢纽型组织汇集。经统筹调度,文化资源将精准地铺向各镇街需求点。自佛山市、区联动共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高明区着力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覆盖面显著提升,群众纷纷为双向互动式公共文化服务拍手称赞。 

  一、构建枢纽,统筹资源,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菜单 

  高明区通过构建枢纽型公共文化网格体系,强化文联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区级文化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统筹能力,并及时发布服务项目和内容,由市民群众自选搭配,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化”供给。目前,全区可供选择的文化服务共4类、58项。其中,展览演出类33项,公益培训类8项,专题讲座类8项,图书阅读类9项。 

  一是公益培训种出资源。“学舞堂”、书画艺术沙龙、舞蹈沙龙、私伙局、少儿合唱培训等常态化基层文化活动为平台,将公益培训送入文化广场、村居(社区)和企业,及时发掘有潜力的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素材,并协助编制成文艺节目,初步实现基层文艺活动“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据统计,今年举办“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班、学舞堂、少儿合唱团、魅力大舞台等各类公益培训辅导活动20期,培训辅导学员8千多人次。 

  二是文联建设培育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在成功举办“广佛肇千人舞会”(舞蹈家协会)和“高明最美歌声”歌唱大赛(区音乐家协会)的基础上,推动文联各协会开展“一会一品”建设,提炼工作亮点,推出具有高明特色的文艺工作品牌。同时,通过组织协会成员到更合镇朗锦村、明城镇深水村、荷城榴村陆家和阮埇村等村居一线开展创作采风活动,引导艺术家们用艺术的眼睛去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 

  三是网格枢纽聚集资源。结合市文化枢纽型组织建设,以区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三馆为枢纽,在全区建有6家镇级图书馆、4个镇级文化站、72个综合文化室内和108个农家书屋。通过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花鼓调曲艺队、更合镇粤剧曲艺队、塘肚行神等各村居的特色演艺队伍和民俗活动信息不断向区文化部门汇集。全区文化资源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枢纽统筹作用逐渐显现。 

  二、立足基层,畅通渠道,打通信息传导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基层需求收不上、上级资源送不下、外面资源进不来等信息不畅通问题,高明区通过抓基层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政企沟通能力,打通信息传导最后一公里,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顺民心、有实效。 

  一是激活基层文化细胞。通过畅通镇(街道)和区文化部门挂职锻炼渠道,及时将先进工作经验输送到各基层细胞,实现人才双向互通、业务高效交流。同时,还选派基层文化战线工作人员到重庆、宁波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进城市学习交流,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工作的信息收集能力、文化招商能力和个人发展空间,让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二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采取线上线下双网同步推进的方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透明和对接需求。线下,区文化部门通过文化网络体系和到深入调研的方式,定期收集群众需求信息和发布文化资源菜单。线上,通过“一网一群三号”的线上交流网络(即“高明文体”“高明文化产业协会”“高明文联”公众微信号,官方网站和文化工作Q群),及时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广泛征集群众文化需求和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2016年1月以来,高明区通过线上交流网络发布文化工作信息约200条,收集意见建议10余条,采用落实5条。 

  三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序开放文化演艺市场,引导民营文化场馆建设,推动社会力量举办大型文艺活动,逐渐实现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和“种文化”转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2016年,高明区将推动社会力量举办“哈雅乐团演出季”、广佛肇千人舞会、粤剧下乡、高明“最美歌声”等系列文化活动,引导扶持“960”相机博物馆、世纪钱币博物馆等多家民营文化场馆发展壮大。 

  三、精准铺排,有机融合,群众家门口享文化大餐 

  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文化活动、创新工作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对接群众需求,将现有文化资源铺排到群众家门口。 

  一是精准铺向一线。制定涵盖需求人数、活动频次、覆盖范围等指标的文化需求积分评价表,并按照需求积分高低,结合“宣传文化进企业”“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等主题,开展送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的“三进”活动,将文艺汇演、流动展览、图书配送、移动智能图书服务、公益培训、专题讲座等文化活动送到基层一线,让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以“学舞堂”为例,目前已开展近40场,均铺排在市民较集中的文体广场开展。 

  二是融合本地特色。联合区教育局、团区委、妇联、志愿者协会、社工中心、海关等部门,对镇(街道)文化站、相关需求单位和个人提供合作式服务,将现有文化活动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融合开展,提升本地群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有单位需要制作单位歌曲,文化馆可提供专业工作者为其作曲、配器、录音;群众创作话剧剧本,文化馆专业人员提供舞台成品化排演,等等。 

  三是众筹定制服务。对菜单中没有列出的项目,区文化部门将根据群众需求,创新融合互联网思维,以“文化众筹”的形式,通过官方微信、网站等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定制的活动方案,筹集活动资金、赞助物品、志愿服务等所需资源(暂不向自然人筹集资金和物品)。众筹成功后,群众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政府根据需求定制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据统计,仅高明“最美歌声”第一季歌唱大赛就众筹社会资金近90万元(含物资折算)。 

  四、健全机制,创新驱动,文化服务工作常抓常新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和文化投融资机制,落实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政策,及时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齐抓共管、创新融合,确保文化服务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出台《佛山市高明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用于引导扶持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文化娱乐、公益演出、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同时,还结合国家财政政策,与区内相关银行合作探索文化投融资改革,争取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和金融服务创新等措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二是各方齐抓共管。通过融合教育、科技、慈善、媒体等行业,形成“齐抓共管、百花齐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如:文化+教育,通过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文化+慈善+媒体,将“元计划”“星工程”等公益培训与慈善相结合,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文化+科技,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智慧城镇建设相结合,力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覆盖WIFI网络;等等。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的组织领导和考核评价机制,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镇(街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形成党委统揽、部门主抓、科室联动的机制,确保“小事有人抓,大事有人管”。此外,区镇两级政府还建立了融合内化的协同发展机制,把文化服务作为增进群众感情、化解基层矛盾和夯实基础工作的主要抓手,在服务中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常态化地深入群众开展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