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专项工作 > 群星奖
群星奖
【媒体报道】“十一艺节”期间,群星奖作品展演精彩纷呈——让更多百姓畅享群众文艺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17-04-28 15:07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7-04-28

    中国文化报2016年11月1日讯(记者  张妮)    10月15日至31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办,让这片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大地浸润着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风情,让陕北革命老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且有“秦风楚韵”之称的陕南地区的人们畅享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作为“十一艺节”的重要内容,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于10月16日至19日在西安曲江大礼堂举行;10月18日至22日,参加本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门类决赛的84件作品分成8组,分赴榆林、延安、西安、渭南、铜川、汉中、安康等地进行了20场惠民展演,覆盖陕西全省;10月29日、30日,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展演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进行,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成果。

    参赛作品展演:覆盖面广 群众叫好

    第十七届群星奖的84件作品特色鲜明、主题丰富,内容涉及乡土乡情、童心童趣、孝老敬老、城市韵律、军营生活等多个方面,小题材展现大情怀,具备时代感、群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或轻松愉快,或幽默诙谐,或感人至深,或引发共鸣,或发人深思,用朴实生动的表演展现百姓生活的新变化、群众精神新风貌。展演是文艺精品力作深入基层的有效实践,也是艺术节利民惠民的有力举措,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点赞。

    在革命老区延安,群舞《我的弦》《妙音踏舞》,评剧小戏《良心果》,鼓乐《巾帼魂踞娘子关》等异彩纷呈,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息的掌声是对演员最好的肯定;在西安杨凌区,12个演出节目中既有国家非遗项目,又有精彩小品、谐剧等,许多作品令观众为之动容;在铜川,来自云南、山东、上海、浙江等地的10个优秀节目,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在汉中,情景组合表演唱《孝敬父母莫要等》,群舞《扫街》《岁月拴马桩》,锣鼓书《生意经》等作品精彩亮相,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美得很!头一次观看群星奖作品,很精彩,现场看更震撼!”在群星奖参赛作品展演渭南站,观众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些节目的精彩瞬间。

    在汉阴展演现场,“近距离看到一台来自全国的群星奖精品节目,不仅感觉过瘾,更有一种幸福感。”陕西省道德模范李正银说,“让人惊喜的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水准非常高,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喜进步。”

    在延安,广场舞爱好者刘女士感慨:“真是歌舞盛宴、视听享受,演出精彩、规格高。希望我以后也能登上群星奖的舞台。”

    在西安市的4场展演中,现场观众对节目赞赏有加,有些观众还在节目结束后打听下次演出的时间、地点。西安户县文化馆馆长程君宝表示,惠民展演深入基层,使得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准的文艺作品,真正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历届获奖精品展演:题材丰富 姹紫嫣红

    “十一艺节”期间,备受期待的还有“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展演”。10月29日、30日,来自15个省区市的22件历届群星奖获奖作品汇聚一堂,可谓是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让古都百姓感受到群星奖获奖精品构思之巧妙、语言之鲜活、形式之新颖、情怀之真切。同时,10月30日的展演也为第十七届群星奖赛事及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展演现场,获第十届群星奖的河北舞蹈节目《俏夕阳》、获第十三届群星奖的湖南花鼓戏《补票》、获第十四届群星奖的陕西华阴老腔《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获第十五届群星奖的内蒙古男声组唱《家乡的古神树》、获第十六届群星奖的山西舞蹈作品《海英和她的妈妈们》,以及荣获第十七届群星奖的四川舞蹈作品《我的弦》、重庆谐剧《一分不能少》等纷纷亮相,赢得阵阵喝彩声。《俏夕阳》通过欢乐的舞步和模拟皮影人谈笑对白的动作,表现了历尽沧桑的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情操;广东舞蹈节目《星期天》通过普通送水工一家人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片段勾勒出朴实的生活、温暖的画面;山西鼓乐《闻喜鼓车》则展现了民间社火表演“马拉鼓车”的热闹场面与非凡气势;还有展现畲族、土家族、藏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风情的各类节目……

    最终,演出在《群星耀中华》的歌声中进入尾声。“一颗星点亮一盏灯/万家灯火放光明/一枝花引来百花开/万紫千红才是春/一条路日夜在兼程/山山水水留脚印/一团火温暖万颗心/心心相印都是情……”《群星耀中华》词作者、在群文战线拼搏数十年的黄念清坦言:“群文工作者为了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常年把家安在农村,虽辛苦,却很快乐、满足。”

    歌声停止、展演结束,观众久久未离去,掌声许久未停歇,许多观众更是赞叹:“确实是精品,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咱老百姓的生活!”73岁的赵奶奶说:“群星奖的节目,我喜欢看。”

    群文作品:不断打磨 实现价值

    “创作不是为了评奖,越是精品,越要走近群众、接受群众的检验。群众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将优秀的群文作品与群众共享,真正做到艺术反哺群众。”这是众多群文工作者和群众文艺爱好者的共识,同时,他们也是这样践行的。并且,群众文艺作品素有小投入小制作、小作品大情怀、有生活接地气的特点,也因此更容易深入基层展演,且在演出中不断打磨,更好惠及百姓。

    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展演的参演作品都多次参加全国巡演、省际交流展演、省内巡演,体现了“精品、惠民、可持续”的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例如,2014年,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活动,获得第十六届群星奖的作品《闻喜鼓车》《海英和她的妈妈们》《赶秋》均参与其中,赴全国多地进行巡演,更在省内演出上百场,在扩大群星奖社会影响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本届群星奖的参赛作品也积极深入基层进行演出,每个节目演出不下数十场。据统计,初选中,各地共举办展演选拔近1.5万场,观众达1083万人次。山西省小戏《耍孩儿情》在参赛前已演出60余场。该戏的编导、主演,应县人民文化馆馆长董贤喜表示:“作品就得在不断演出中打磨、提升。”他表示,从最初构思到现在,《耍孩儿情》已根据群众反馈和观众建议几易其稿。

    展演在将作品回馈群众、最大化实现其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领并推动了各地的群文创作,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海英和她的妈妈们》编导、山西潞城市文化馆馆长曹光涛称:“从此次受邀参演的作品可以看出,好的群文作品要扎根于群众、取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