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地方動態
地方動態
聚焦二十大 闊步新征程
——寧夏文化工作者作表率、繪藍圖、展新顏神
發布時間:2022-11-07 16:4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11-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為文化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工作者為之振奮,紛紛表示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擔當作為,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打造文化興盛沃土、建設文化強區提供智力支持。
  匠心打造,讓文藝作品從“高原”邁向“高峰”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文藝作品是時代變遷的畫像。寧夏文化和旅游系統始終秉持精品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的文藝精品力作達200余部,筑起寧夏藝術創作的“高峰”。2020年,寧夏話劇《高沙窩脫貧記》《閩寧鎮移民之歌》分別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創作計劃、“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2013年秦腔現代戲《花兒聲聲》、2019年秦腔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2022年音樂劇《花兒與號手》都獲得了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寧夏舞台藝術創作取得專業舞台藝術最高獎項的大滿貫,從“高原”向“高峰”高歌猛進。
  2022年,音樂劇《花兒與號手》喜獲兩項大獎,讓該作品的創作團隊振奮不已。“我們將以此為新起點,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更多文藝作品從‘高原’向‘高峰’突破,以實際行動助推寧夏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院長陳麗雲說,“寧夏歌舞劇院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始終緊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重大時代課題、重要歷史節點、重點劇目創作等內容,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讓文藝作品緊貼時代脈搏和群眾需求,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走出一條藝術生產高質量發展路子。”
  寧夏歌舞劇院演員張嘉瑞在音樂劇《花兒與號手》中擔任主演,她飾演的醫家女“花兒”,因救治、保護紅軍萌發革命理想,毅然獻身革命,讓作品引人入勝、張力十足。她認為,這部原創音樂劇經歷了5年的打磨和修改,作品的邏輯性更加合理。與其他劇目相比,作品沒有很多的大場面,而是以貼近歷史、貼近生活的構思,編寫出一部真實、真切、真摯、真情的劇本,讓觀眾通過觀劇真正感受到民族正義感的偉大和軍民魚水情的溫暖,劇中朴素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還有西北花兒與江西民歌的碰撞,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也將地方特色文化向全國展示。5年來,音樂劇《花兒與號手》主創心有目標、行有指引,從未放棄對藝術的執著與追求,始終堅持高標准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難,隻為創作和演繹出更多文藝精品力作。
  守正創新,讓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來,寧夏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設,率先在全國實現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成覆蓋率達80%,名列西部前茅﹔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走在西部前列﹔“歡樂寧夏”“清涼寧夏”及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等群眾文化活動成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地域特色品牌。
  寧夏文化館館長儀秀江表示,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到“三個堅持”。一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大引領,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組織全館干部職工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對報告中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念予以重點關注與領會,力求做到學以致用。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在豐富群眾文化供給上做功課。主動策劃線上、線下群眾文化活動,發揮好文化館“文藝輕騎兵”的橋梁紐帶作用,用文藝闡釋黨的創新理論﹔鼓勵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生產更多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三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傳承好、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上花心思。深入推進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等名錄體系、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理論研究體系、傳播推廣體系和數字化保護體系建設,助力寧夏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文化強區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成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未來方向。寧夏博物館館長、研究員王效軍表示,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宣傳服務機構,將乘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東風,在數字化建設上揚帆啟航。通過強化新型傳媒技術應用,積極開展線上展覽和宣講,並進一步擴大社會教育功能,延伸服務內容,積極推進博物館與學校的結合,發揮“第二課堂”作用,讓博物館成為孩子們喜歡去、長知識、育品德的重要場所,同時還要通過大力開發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實現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願望,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加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切實發揮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和展示中華文明中的宣傳教育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寧夏書畫院院長周一新談到,黨的二十大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達到一個新高度。對於書畫創作來說,一要堅守傳統,向傳統學習﹔二要深入生活,為時代畫像。學習傳統是基礎,立足當下是提升,二者相輔相成。寧夏書畫院將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既要展示中國氣派,也要講好中國故事。據了解,寧夏書畫院近年來的創作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貧、黃河文化、鄉村振興等主題,創作作品多次參展,在寧夏乃至全國引發較大反響。“通過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我認為這條路我們將會走得更好、更深入。今後,將創作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美術作品,以開展更多深入人心、社會效益突出的展覽活動為依托,啟智潤心、引領風尚,不斷延續歷史文脈,不斷推動藝術創作工作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繼續書寫奮進新征程,畫出美麗新寧夏。”周一新說。
  扎根人民,讓文藝創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多年來,寧夏演藝集團、寧夏文化館等文化藝術陣地,組織實施“送戲下鄉”“文化大篷車”“文藝輕騎兵”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常年下沉鄉村、社區、廠礦、學校、軍營等基層一線,以文化人、以藝通心,切實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寧夏故事的職責使命。特別是三十八年如一日的“寧夏話劇大篷車”演遍寧夏境內鄉鎮、大學和80%以上的中小學校,被中宣部譽為“全國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寧夏京劇院的前身是中國京劇院“老四團”。多年來,一直堅持守正創新,用最好的舞台形象和藝術表演,為寧夏人民提供精神食糧。據了解,寧夏京劇院今年下鄉為百姓演出了《黃河金岸》《中國脊梁》,得到觀眾一致好評。“作為一名文藝戰線上的黨員干部,要用文藝之光為社會增添正能量,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以充沛的激情、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寧夏演藝集團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劉京表示,“明年將組織《紅高粱》《花漫一碗泉》等作品在寧夏巡演,我將帶領全院干部職工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京劇藝術創造,展示文藝新氣象,鑄就文藝新高峰,滿足群眾新需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藝術總監、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屈連英因女扮男裝演須生、老生而聞名西北。據了解,屈連英近年來為農村演出了三四百場戲,因為擔任的角色眾多,有時候嗓子都嘶啞了,常常晚上打著點滴,白天還要精神抖擻地接著唱。鄉下的條件異常艱苦,有時要帶著鋪蓋住在老鄉家裡和同事們睡大通鋪,但她堅持扎根基層,從不叫苦、叫累。她說:“我們戲曲工作者始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我要堅持把秦腔送到人民需要的地方。”
  以史增信,讓文物和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文化遺產不說話,卻是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氣派的有效載體。寧夏歷史悠久,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形成並留下了以岩畫、長城、引黃古灌區灌溉工程等頗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揭示寧夏文明起源、講述寧夏故事、傳播寧夏聲音發揮著重要作用。
  寧夏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研究員馬建軍表示,將深入聚焦黨的二十大對文物保護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踔厲奮發,堅持保護第一,筑牢文物的安全底線,持續挖掘文物蘊含的價值,豐富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奮力建好黃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發揮寧夏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讓文物“活”起來,使人民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程中聽到文物之聲、看見文物之美、領悟文物之韻,利用文物和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
  寧夏考古所副所長馬強介紹,早在1923年寧夏已經開始調查發掘水洞溝遺址,百年寧夏考古、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揭示了寧夏地區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4萬年前的水洞溝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青銅峽鴿子山舊石器時代遺址(1.2萬年)入選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姚河塬西周城址是近年來中國考古領域的重大發現之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新世紀中國考古新發現、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及獲得中國田野考古二等獎等殊榮。馬強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極大增強了我們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作為新時代考古工作者,要致力於以物證史、以史增信,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寧夏考古力量。”(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