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池州市文化和旅游系統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池州在“大黃山”建設中的重要增長極作用,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旅游業品質化、集約化、現代化、全域化發展,把池州建設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長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休閑康養地。
一是優化發展布局,構建一體化發展空間。凸顯區位優勢,暢通“大黃山”內部城市交通循環,積極融入“大黃山”周邊城市外循環,高標准建設市級旅游集散中心,將池州打造成為“大黃山”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強化九華山在“大黃山”區域的影響力,堅持“整體轉型、全面提升”發展思路,深度開發觀光、禪修、度假等特色產品。堅持主城區景城一體化發展,整合優勢山水人文資源,展示文化魅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休閑城市﹔強化廊道串聯,全力推進旅游風景道建設,借助風景廊道串聯主要景區、景點、民宿等旅游節點,完善交通驛站、換乘補給、房車露營等服務功能。
二是創新旅游業態,打造特色化產品體系。全力打造會議會展業態,發揮會展+旅游聯動效應,提升會展服務、會議承接、住宿接待、導游服務等功能,拓展多產業融合,帶動城市旅游發展﹔加快培育運動休閑業態,利用高山長河、名湖古道等資源,植入體育旅游項目和業態﹔大力發展康養度假產品。突出“健康+”“+旅游”,打造集健康食品、養生養老、運動康體、醫療康復、養心養性於一體的全產業體系。
三是加強挖掘保護,構建可持續資源體系。深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生產性、整體性保護,申報一批國省級文化遺產,建設一批傳承基地、培養一批傳承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化、體驗化、情景化呈現,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發展低碳綠色旅游,強化重要資源管控,嚴控重要旅游資源開發強度,對已議定的項目集中精力推動開發,對尚未明確的項目一律停止,待上級政策明確後科學統籌開發,確保開發合理、保護得當。
四是實施品牌戰略,構建立體化營銷體系。聚焦品牌營銷,依托市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協會,強化全市營銷資源整合,實施“政府主導、行業統籌、區域聯動、企業聯手”的大旅游營銷戰略,建立政府整體形象宣傳和企業產品促銷統分結合的宣傳營銷體系﹔拓展外部流量,增強市場開拓力度,開展游輪沿線、航線目的地、高鐵專列城市營銷,開發針對性的精品旅游線路。加強與“大黃山”各市互動,推動市場營銷、品牌宣傳、區域合作一體化,共推區域聯動的旅游線路,實現產品互薦、游客互送﹔強化雙招雙引,聯動“大黃山”各市文旅創意產業專班,進一步細化產業招商地圖,編制“大黃山”招商項目冊、資源宣傳片,探索建立“大黃山”招商平台。
五是推進補短行動,打造全要素保障體系。打造全市資源資產整合平台,回收全市重點文旅資源資產,進行資源整合、包裝和價值評估,整體對外招商﹔健全公共服務,完善“一主一次兩輔”旅游集散體系建設,協調推進市級旅游集散建設﹔強化市場主體培育,支持市文旅集團、九華股份等重點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投資參股、回收資源﹔引進一批具有高端酒店、主題民宿的品牌企業,撬動全市住宿服務提質升級﹔支持旅行社推出“大黃山”主題線路產品,對經營跨區域線路並為屬地招徠一定游客的旅行社給予重點扶持和獎勵﹔實施人才建設工程,建立市“大黃山”專家智庫,吸納國內專家學者、本土院校專家以及資深文旅從業者加入,為“大黃山”建設獻計獻策。(陳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