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地方動態
地方動態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 譜寫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新篇章
發布時間:2022-11-16 17:0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11-16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報告舉旗定向、主題鮮明、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特別是將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對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深刻闡釋了文化自信在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精神力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引領前行方向的強大精神力量,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直接動力。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的戰略機遇,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形成獨特的中國文化優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的文化建設,作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並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十年來,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繁榮發展。一部部謳歌新時代、彰顯新風貌、傳遞新力量的文學文藝作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級各類文化場館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讓中華文化浸潤天山南北﹔奔走在高山莽原之間的文博和非遺工作者用心守護祖國的文化遺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穩固根基,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疆文化強區奠定堅實基礎。
  新時代新征程,新疆文化和旅游系統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頭等大事、擺在突出位置。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深入開展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潤疆”工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滋養潤澤各族群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新疆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秉承“聚魂、守正、開放、發展、團結、創新”工作總思路,立足實際、踔厲奮發,奮力開創新疆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持續繁榮文藝精品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常態化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動文藝創作生產繁榮發展,籌劃舉辦大型主題文藝活動。實施美術精品創作工程、“一品多果”創作提升工程,推出更多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實施文藝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建強文化文藝人才隊伍。
  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實施新設村鎮公共文化場館補齊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發展。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豐富示范性群眾文化活動。實施邊關紅色文化建造工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
  持續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深化考古與歷史研究,實施環塔裡木盆地文物遺址、石窟寺、考古公園和西域都護府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工程。完善文物保護利用體系,推進博物館展陳提升項目,建設絲綢之路樂器博物館等一批特色博物館,加強博物館間的交流合作。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打造精品陳列展覽、建強解說員隊伍,舉辦“流動博物館”巡回展覽、雲展覽等各類展覽。
  持續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強非遺普查、記錄、研究,建設非遺檔案庫和數據庫,高標准建設新疆非遺館。不斷創新非遺傳播普及形式,開展“中華文脈——新疆非遺保護記錄”工程,打造“新疆是個好地方”——天山南北賀新春非遺年俗展、“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遺展等非遺活動品牌。組織瑪納斯、江格爾、十二木卡姆等代表性非遺項目宣傳展示,推動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施文旅融合項目工程和旅游景區內涵提升工程,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重點開發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發展軸線。不斷壯大文旅產業規模,培育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文化企業和旅游企業,加強對文化、文藝、非遺、鄉村旅游等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業的政策扶持。
  塑造“新疆是個好地方”品牌形象。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發揮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打造新疆文化旅游“拳頭產品”和特色項目。建好“請進來、走出去”平台,積極推動“文物走出去”“美術走出去”“非遺走出去”“學術走出去”等對外交流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阿不力克木﹒艾則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