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3日起至11月下旬,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以“傳承非遺﹒文化惠民”為主題,將舉辦10期共計60場演出。本次“非遺周末聚”將按照精細、精致、精美和品質、品味、品牌的要求,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涵蓋非遺劇目展演、非遺文創及活態技藝展示、旅游商品展銷及項目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走出“非遺+扶貧”新路子。
據了解,今年的“非遺周末聚”將對“非遺周末聚走進景區”進行探索,實現貴州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積極打造“非遺經典節目傳承培訓平台、‘非遺文創+扶貧產品集聚’發展平台、非遺周末聚網絡展銷推介平台”三大平台,加大“非遺周末聚”網絡化發展力度,不僅有視頻直播,還有“線上購物,直播帶貨”等項目。
此外,貴州還將聚焦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打造“民族醫藥、傳統體育”專場,通過打造“網絡明星非遺才藝大賽”“最受網民歡迎非遺產品大賽”“非遺抖音大賽”等系列網絡賽事,推動“非遺周末聚”年輕化、時尚化發展。
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自2016年舉辦以來,全省80多個縣(市、區)的900多項非遺項目得到展示,已成為貴州“大文化助推大扶貧”戰略和“文化育民、文化勵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生動實踐之一。
走進貴州,非遺助推文化大扶貧的實踐路徑,多姿多彩!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源大省,“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就健全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2014年,貴州省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提出保護和發展的重點任務﹔2016年,結合全省“大扶貧”戰略行動,出台《關於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的實施意見》﹔配合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制訂了《貴州省傳統手工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2016—2020年)》,極力探索貴州振興傳統工藝與脫貧攻堅互利共贏的創新性模式。此外,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等相繼制訂方案、計劃、意見,將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將非遺的傳承發展和助力脫貧攻堅緊密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順應時代,肩挑保護與傳承古老技藝的責任。貴州從政府層面出發,以多種創新形式,不僅挖掘了更多傳承人,還培育了大量掌握傳統手工技藝的人。
2013年,貴州出台《關於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2015年,出台《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辦法》實施以來,對全省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在非遺傳承人享受權利及承擔義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年,“實施錦繡計劃,培養繡娘1萬人”被列入貴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保障,為貧困百姓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機遇。
2016年以來,貴州通過實施“十、百、千、萬”培訓工程,從培養大師級傳承人、國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師,到培養市場營銷人員,再到開展傳統村落貧困農戶參與傳統手工技藝培訓,在多個層次、多種方向開展培訓工程,擴大了非遺的傳承人群,提高他們傳承和創新的能力,大幅度增加了農村的就業機會。
據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貴州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共培訓了10萬余名傳統手工藝人。
為產業優勢,帶動貧困戶參與商品生產和經營,逐漸將傳統的、作坊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進行壯大,形成產業,推動傳統手工藝標准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成為帶領群眾依靠地方特色文化脫貧的中堅力量。
由鬆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擔任董事長的貴州省鬆桃梵淨山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已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在石麗平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努力,鬆桃苗繡成為牽動全鄉苗族人的產業,已銷售到美國、韓國、日本等67個國家。苗繡還為易地扶貧搬遷的188萬群眾帶來了新生活。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石麗平建立了100個易地扶貧工坊,傳授苗繡技藝,帶動40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2019年苗繡“繡”出了6000多萬元。據了解,現在像鬆桃苗繡這樣的技藝,在貴州已帶動了50多萬婦女就業。
生於1990年的楊昌芹,不僅是非遺傳承人,也是致富帶頭人。她傳承和發揚了貴州省級非遺項目赤水竹編,帶動當地竹農脫貧致富奔小康。2012年,楊昌芹創立“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從一個小加工作坊發展到公司化運營,2019年公司產值達到1200萬元,擁有20多個商標、12項發明專利。
據了解,在赤水,有20萬人從事與竹相關的產業活動,已形成以生態竹產業為支撐的種植、加工、旅游等全產業鏈。很多人像楊昌芹一樣成為產業鏈中的一環,吃上“生態飯”,甩掉了“窮帽子”。而赤水竹編這項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在助農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傳承。
如今,多彩貴州大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發展之魂的文化產業追求的“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願景日漸清晰,“文化扶貧”也正一步步地成就“美麗脫貧”。
據統計,目前貴州共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96名。不少傳承人組建了自己的企業、工作室、合作社等,變資源優勢
在黎平肇興侗寨的侗品源靛染文化體驗館,古色古香的裝飾風格盡展高雅的魅力之藍。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專
注於蠟畫、織布、染布等技藝體驗……據侗族靛染非遺傳承人、侗品源靛染文化體驗館負責人陸勇妹介紹,體驗館已成為肇興旅游的一大亮點,在豐富景區業態的同時,承擔著傳承展示侗族非遺文化的使命,並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近年來,體驗館累計接待文化考察的專家、學者、大專院校師生等6000多人次,接待旅行體驗團超過200個、12萬余人次﹔免費開展手工技藝培訓30多期、1500余人次,為600多戶貧困人口帶來了增收的技能,有效助力了脫貧攻堅。
在凱裡麻塘,非遺與旅游融合推動精准扶貧。麻塘是上世紀80年代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30多年來,麻塘以革家人獨特的服飾、蠟染、踩親舞等生態文化為主題發展旅游業,走出了“非遺+旅游”的鄉村振興之路。統計顯示,麻塘年均旅游收入100余萬元,人均年旅游收入5000余元。
在貴州各地,“旅游+非遺”的融合如火如荼,非遺文化融入景區(點)、旅游體驗、民族節慶等,多樣化助力文旅扶貧。
歡度苗年的節慶游、瑤族藥浴的康養游、都勻毛尖茶制作的體驗游、天龍屯堡的人文游……以非遺為主題,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非遺項目,為傳統旅游內容增色,逐漸成為獨一無二的非遺旅游體驗。
安順屯堡面具節、台江苗族姊妹節、烏蒙山苗族跳花節、三都水族端節、施洞苗族獨木龍舟節……各類非遺文化節慶活動成為與各地原有旅游資源的良好補充。
同時,非遺還為豐富旅游商品供給提供了優質素材。三都桃花馬尾繡背帶、民族盛裝彷真人偶、丹寨銀飾吊墜(孔雀)、黔尚品刺繡圍巾(印記)等成為具有民族特色和手工溫度的旅游紀念品。
通過“旅游+非遺”,越來越多的來黔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遺文化、學習非遺技藝,甚至可以參與非遺表演、制作藝術品中,暢享到深度旅游,不斷刷新“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的品牌好感度。
“貴州各地旅游資源豐富,再巧妙融入各自的非遺元素,變得更具特色與魅力。”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貴州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推動貴州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走出一條非遺傳承保護與實踐的中國之路,讓非遺帶給人民大眾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