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長壽之鄉”,被譽為“上天遺落在人間的一片淨土”。巴馬多民族和諧聚居,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6.2%,其中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17.46%,各族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民間文化。多年來,巴馬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工作方針,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挖掘和利用,煥發出持久的光彩。
保護祝著節 傳承瑤族文化
“瑤族祝著節”是廣西瑤族傳統節日,又稱瑤年,特指布努瑤(瑤族四大支系之一)的傳統民俗節慶,其核心是“布努瑤創世祖母密洛陀”文化。主要流傳於廣西巴馬、都安、大化、馬山、南丹、東蘭等縣的瑤族聚居區,至今已沿傳1000年。其中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瑤族祝著節民俗文化尤為突出。
祝著節已形成許多民間約定俗成的儀式和內容,如節前准備工作包括選“拜童”、備貢品、打掃衛生、制甜酒等。在農歷五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所謂的“正日”舉行祭祀儀式。當天,男女老少著盛裝,背銅鼓、攜食品聚集到當地瑤族聖山——番嶺山,由“卜機”(德高望重的老人、巫師或寨老)率眾公祭﹔之後其他系列活動開始,比如講古對歌,還有射弩、斗鳥、打蛇螺等競技活動。
祝著節蘊含豐富自然、人文知識,反映瑤族社會發展狀況和審美追求,體現獨特民俗藝術特征。民眾在參與活動中獲得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為聚居區域內各民族提供文化經濟藝術交流平台,讓民族關系和諧。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因勞務輸出、經濟生活方式轉變等因素,祝著節習俗傳承出現續存危機的情況。近年來,巴馬瑤族自治縣每年都撥付經費在東山鄉舉辦祝著節活動,習俗得以有效傳承。“瑤族祝著節”項目於2007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了保護和傳承祝著節,巴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經費保障、建立項目庫、建設項目場所、建設配套設施、培養人才等方面著力落實。目前,正在推進建設巴馬瑤族自治縣瑤族祝著節文化生態保護區。對瑤族祝著節核心內容密洛陀文化深入研究與推介進行整體性、系統性項目保護與傳承。注冊了巴馬布努瑤祝著節文化品牌商標,實現項目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助力脫貧攻堅 非遺產生效益
隨著扶貧工作向縱深推進,巴馬把非遺活動與精准扶貧相結合,積極探索文化扶貧、非遺扶貧的新路子,使非遺逐漸成為助力精准扶貧的重要力量。近幾年來,巴馬共投入400多萬元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和非遺項目基礎建設,幫助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振興傳統工藝,開展展示展演活動,極大豐富了貧困鄉村群眾的精神生活,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並培養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愛好者。
巴馬將文化遺產基地打造成為節慶文化旅游景點。這些文化遺產基地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也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了解巴馬傳統民族文化,給周邊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如2019年5月,那桃鄉民安敢泵舉辦歌圩節,吸引了近8000名來自周邊鄉鎮的山歌愛好者齊聚於此,民安村新建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廣場及民安大道兩旁人如海、歌如潮。“過去我們生活困難,缺衣少吃,每天為生存而奔波,根本沒有心思唱山歌。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我們的傳統山歌文化才得以重新興盛起來。”前來趕歌圩的一位山歌愛好者說。
巴馬每年不定期組織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活動,對貧困村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提供展覽、展示、宣傳機會,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拓展市場,並組織傳統技藝類非遺產品展銷,有力地推進全縣脫貧攻堅步伐。
巴馬積極開展文化扶貧,滿足群眾精神需求。每年重要節假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安排非遺項目到扶貧安置點及貧困村,以文藝演出、傳授技藝、義診等形式為當地群眾送祝福,給貧困戶送溫暖。今年春節期間,該縣累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30余場,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為全縣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實現了非遺保護成果為民、惠民、樂民,把文化扶貧與教育、科技普及緊密結合,滿足人民群眾的求知、求富、求樂。
挖掘民族文化 打造非遺精品
瑤族祝著節是巴馬非遺保護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多年來,巴馬對全縣壯族、漢族、瑤族等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收集挖掘和整理,截至目前,全縣建立“民族民間口頭文學、人生禮俗、消費習俗、民族民間舞蹈、民族民間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共九大類378個項目,拍攝錄像資料近800分鐘,制作VCD光碟30盤。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73項,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個:“瑤族祝著節”(2007年被列入)、“補糧”(2014年被列入)、“卜伙的故事”(2014年被列入)和“蛇王酒”(2018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3個:“敢泵歌圩”“碰蛋”“弩制作”﹔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7個。
在挖掘整理的基礎上,巴馬打造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民間文學方面:由藍正祥和藍克寬共同收集整理的布努瑤人生三部曲《背帶歌》《長壽歌》《天堂歌》,其中《背帶歌》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藝最高獎銅鼓獎、全國優秀圖書獎二等獎、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等﹔民族歌舞方面,整理、制作出布努瑤的創世歌、歷史歌、酒歌、立房歌、祝壽歌、情歌、盤歌等﹔創作出瑤劇《格魯花》《努》《撞》《蒙央》《補糧》《裸浴》等一大批優秀傳統舞蹈節目和一批深得群眾喜愛的民族文藝小品。瑤劇《格魯花》是中國第一部瑤劇,它的出現填補了中國瑤劇歷史的空白。
抓基地建設是巴馬加強對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巴馬加大投入,先後建設了東山鄉中心小學“瑤族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基地”、巴馬鎮盤陽村廷舊屯卜伙故事傳承基地、坡利屯山歌傳承基地、那桃鄉民安村山歌傳承基地、東山鄉文錢村(瑤族)農民射弩基地、東山鄉銅鼓文化傳承基地等,這些基地在非遺傳承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縣城文化廣場、那桃鄉民安敢泵、巴馬鎮盤陽坡利、龍洪坡豐、鳳凰那蒙村等5個地方被授予“廣西歌圩”稱號。文錢成為廣西射弩的發源地,文錢農民射弩隊多次參加區內外比賽,文錢村所在的東山鄉也被命名為“射弩之鄉”。東山鄉銅鼓文化傳承基地作為布努瑤民族密洛陀銅鼓背帶歌文化傳習場所,建立了30人的民族表演隊,還在東山鄉中心小學設立了瑤族文化傳承班。
近年來,巴馬每年都撥出專項經費舉辦全縣性的“春節”、瑤族“祝著節”、壯族“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等民族節慶文化活動﹔連續舉辦6屆“巴馬國際長壽文化旅游節”,以節慶帶動民眾對民族文化的參與和關注。結合全縣旅游開發工作,打造了“夢﹒巴馬”水上實景演出、“仁壽山庄”民族風情表演、“梁藝薰”民族風情表演等三個“民族風情”表演項目,豐富巴馬旅游文化內涵,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有效地宣傳和保護了民族傳統文化。
(孟萍/文 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