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購物節
非遺購物節
借力直播,非遺“酒香”出深巷
發布時間:2020-06-17 10:1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6-17

  好酒也怕巷子深。如何將鮮為人知的精美非遺產品,帶到廣大消費者面前,打通產銷渠道,為非遺產品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依托成熟的電商市場,新一代傳承人借力移動端,生動直觀地將具有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與消費者日常文化生活相關的非遺項目展現給廣大受眾,探索出非遺融入生活的有效途徑。

  鄒小和:用最流行的方式傳承古老技藝

  駐四川記者  付遠書 

   

  鄒小和在准備直播所用的食材 

  “老話說,西方有奶酪,東方有腐乳……”如果你曾在深夜刷到這樣一條抖音視頻,一定會對這位四川口音、名為“鄒小和”的傳統美食匠人產生濃厚興趣。

  作為四川省樂山市級非遺項目“夾江豆腐乳”制作工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今年35歲的鄒小和從2019年6月開始,通過短視頻及直播帶貨的形式,拓展非遺產品的銷售渠道,成效明顯。 

  夾江豆腐乳由鄒三和於1859年發明釀造方法,該菜肴精選優質黃豆,磨細、過濾、包點成塊、晾干發酵後,加入多種中藥材和特制的香料,拌和入壇,灌滿曲酒浸泡,密封發酵。豆腐乳質地綿軟,細膩化渣,深受川渝地區群眾喜愛。 

  “雖然是100多年的老牌子,產品質量沒得說,但是用手工做產量十分有限。”據鄒小和透露,自己2003年畢業回家幫忙做腐乳,一做就是16年。其間,有很長一段時間銷量很差,但家裡老人總寬慰他“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一輩匠人靠著他們的人品、口碑與匠心,讓小小的作坊變成了流傳百年的品牌。但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在變,就算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啊!”抱著“做一種味道,守一種精神”的初心,鄒小和開始投身制作短視頻和直播,決心通過目前最流行的推廣形式,將民間傳統美食和老一輩的手藝帶到年輕人的生活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了解非遺。 

  一開始,從未接觸過視頻制作的鄒小和有些茫然。好在他七八歲就上灶台,對川味美食制作工藝和原材料,包括調料的發酵工藝、香料的應用都非常熟悉。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的視頻制作技術慢慢成熟,視頻風格也逐漸成型。 

  如今,鄒小和的視頻配樂多以古風為主,畫面精致,隨便點開一條視頻,川菜的鮮香麻辣、街巷滋味呼之欲出。視頻標志性的開頭“老話說”是鄒小和的爺爺、爸爸常常對他念叨的口頭禪。粉絲還專門為他編了一個順口溜:“每天不看鄒小和,半夜餓得睡不著。”據悉,在疫情期間,鄒小和創造了在抖音一周“漲粉”約180萬人次的紀錄。 

  高質量視頻帶來一定的粉絲基礎後,鄒小和架起了手機與聚光燈,開始嘗試直播“帶貨”。6月1日晚8點,記者在抖音“匠在直播”中看到,鄒小和現場搭起爐灶,與觀眾分享四川民俗美食“冷吃雞尖”的傳統做法。短短幾個小時,直播間就涌入近4000名觀眾下單購買傳統美食。 

  鄒小和介紹,每期直播選題都視當季食材和相關節日節慶而定,比如快過年時腌制臘八蒜,夏季教大家做涼糕、涼蝦。他說:“直播的目的雖然是推廣產品,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普及一些民俗美食的制作方法,喚起大家對傳統美食的記憶。” 

  憑借自身的努力和平台的支持,鄒小和在抖音已累計吸引粉絲近1600萬人。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受疫情影響,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網絡平台為主,由阿裡、京東、拼多多等10余家電商平台聯合舉辦的首屆“四川非遺購物節”作為重頭戲開展。“夾江豆腐乳”作為四川代表性非遺美食之一,參與到本次淘寶精心篩選的非遺購物專場。 

  “對當下非遺的推廣,網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鄒小和認為,探索短視頻和直播以來,線上銷售帶給他最大的收獲不是銷量,而是拉近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通過短視頻和直播互動,我們能第一時間掌握用戶需求,在口味、包裝等方面進行快速調整與優化,這是過去不能比的。” 

  鄒小和對於非遺如何更好地融入生活有自己的理解:“我們隻是通過當下年輕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把我們知道的、喜歡的記錄並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從不知道變成聽說過、從聽說過變成了解和喜歡。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傳承下去。” 

  王芝:從“面對面”到“屏對屏”地改變現狀

  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王芝直播帶貨現場 

  在人流如織的山東淄博周村古商城,藏著一家“有靈魂”的手作店——大街泥塑故事館。這是一處以淄博市級非遺項目淄博軟陶藝術為依托,進行創作、衍生品開發及產品營銷的文化藝術場所。該館負責人王芝便是淄博軟陶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 

  “店裡有幾百件作品,每件都有特殊的故事。像戲曲娃娃系列,濃縮了泥塑特點和傳統元素,要經過繁瑣的加工。”王芝介紹。 

  走進直播間,王芝把產品提前歸好類、放在手邊,這樣便於把它們最有特色的地方展現給觀眾。“開直播就要不停地講,還得避免尬聊,一場下來累得嗓子疼。”這是她對網絡直播最直觀的感受。 

  軟陶藝術起源於面塑和泥塑。軟陶作為一種表現性更強的新材料,有其獨特的延展性、可塑性,不僅能塑造種類各異的形象,也十分貼近生活,是手藝界自助制作的“新寵”。近幾年,王芝創作了“周村芯子”場景作品等一系列軟陶新作,致力於把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播推廣。與此同時,她嘗試著將一些成熟的作品或一部分手藝流程拍成小視頻,上傳至抖音、快手、趣頭條等平台,很快發展了一批軟陶藝術的粉絲。 

  王芝說,疫情期間,雖然門店生意蕭條,但線上顧客的活躍度提振了她的信心。見同行搞直播,加上一些老客戶提出要求,王芝躍躍欲試。她在張店、周村各設了一個直播間,從“網紅”那裡學習取經,開始了從“面對面”接觸顧客向“屏對屏”直播的轉型。 

  “線上沒有人數限制,進入直播間,大家可以充分互動。帶貨雖以銷售為目的,但隻要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像軟陶技藝的來龍去脈、基本制作步驟等,都可以聊。”王芝認為,直播看似簡單,但如何生動地把背後的故事傳播出去,十分考驗一位主播的綜合素養。 

  不找“網紅”借流量,沒有過多噱頭,憑借趣頭條的平台支持,4月初,王芝的首場直播吸引了2萬人次關注,收入1.5萬元。對於直播吸引的新粉絲,她的團隊也及時進行客戶維護,引導粉絲添加微信公眾號了解軟陶文創、進入淘寶店購物等。 

  在王芝看來,線上人氣積攢和線下用戶培育一樣,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關鍵的是技藝或產品本身是否在某些層面滿足了大家的實際訴求。“我們的定制人像類軟陶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隻要客戶提供一張圖片,就可以按其要求制作出立體形象,用於婚禮、生日、聚會等場合,很有紀念意義。”王芝說。 

  在探索和嘗試中,王芝第二次直播帶貨時,觀看人數從2萬人增加到2.8萬人,直播賬號也不斷“漲粉”。她十分看好網絡直播所帶來的銷售前景,尤其是觀念變化所拓展的非遺發展空間。 

  “這不意味著線下門店不重要,有些操作在線上難以實現。比如我注冊的‘小蝦米軟陶’工作室定期開設針對不同人群的培訓課,如果全搬到線上,就失去了體驗的樂趣。”王芝認為,無論技藝傳承還是產品營銷,都要加強線上、線下的互動。為此,她的團隊還專門成立了雕塑公司,進行了一小部分產品的量產嘗試。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王芝受邀參加淄博當地的“非遺購物節”及周村區文化遺產博覽會活動,她與專業團隊一起,在抖音直播平台進行周村區非遺產品直播展銷。一同參與展銷的還有饃饃醬、王村醋等知名“老字號”品牌。王芝表示,她期待有關部門對非遺傳承人入駐電商平台加以培訓,引導傳承人少走彎路,為非遺更好地借助科技力量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