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非遺熱起來 融入現代生活
發布時間:2023-03-07 18:0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07
  黨的十八大以來,非遺保護事業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時代,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使命。
  “建議鼓勵社會組織在省會中心城市建設離岸孵化中心。”全國人大代表、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石佳的建議源自於其對非遺在新時代創新性發展的深度思考。
  從零基礎起步參與苗繡保護傳承,創立企業讓苗繡“活起來”,到擁有衣服、鞋子、箱包等300多款產品設計,成績可圈可點的石佳,坦言自己在發展高速期遇到了瓶頸:“我們的產品品類多卻不精,不精則定位不清,長期看來制約了產業發展,更嚴重的是制約精湛苗繡技藝的發揮空間。”
  石佳認為,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既要有前瞻性的頂層設計,也要有扎實的落地基礎,既要注重保護傳承,也要強化市場思維,將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資源。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石佳將視線從非遺資源豐厚的鄉村延伸至產業模式發達的城市,希望找到一條新路,補齊產業鏈條。經過調研,石佳發現,部分社會組織擁有足量優質的會員企業,覆蓋頂層規劃、產品設計、包裝推廣、消費購買多個領域,擁有迅速聚合資源、對接渠道的實踐經驗。“如果這樣的社會組織能在中心城市等資源富集地帶,建立離岸孵化中心,就能讓高水平團隊與專業服務真正下沉到鄉村,補齊區縣一級在電商、設計、包裝、營銷、物流、檢測等方面的短板,幫助建立非遺品牌,打通市場前、中、後端,讓非遺傳承人、職業院校、非遺工坊、文創企業融入生態,獲得正向收益。”石佳說。
  “當非遺成為人們寶貴記憶的必備要素,那便是真正融入生活,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石佳介紹,目前企業不僅帶領繡娘居家就業,還召集鄉親們建成1806畝茶園,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讓當地村民有了多份收入,能安安心心建設家鄉。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國家級非遺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每年參會都隨身帶著建水紫陶器具,有合適機會就為大家做演示,現場實踐“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今年,她計劃做一個開箱儀式,展示新作品,也將背後的傳承人實踐成果介紹出來。
  非遺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制約非遺保護傳承的關鍵問題是後繼乏人。這些年,田靜在人才培養上下的功夫不比鑽研技藝少。“這幾年國家政策好,喜愛非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去哪兒學,不了解非遺是可以作為終生志業的。”田靜說,為非遺活態傳承引入新鮮血液,是她持續將非遺講座、技藝研修辦進學校、社區、鄉村、企業的重要原因。
  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使命出發,呼吁擴大非遺傳承人群,田靜的提案早已化入行動。十余年間,田靜一直通過傳承實踐,擴大人群覆蓋。除了深入鄉村,培訓農村青年,為鄉村振興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田靜還啟動開展了“小小傳承人孝親課堂”項目,通過紫陶技藝與二十四節氣、孝親文化的結合,將親人、親自然、親鄉土的理念融入學校教育,讓孩子們從小熟知非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她看來,傳統技藝類非遺的傳承人培養,更應強調原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統籌學校、非遺工坊、非遺傳習中心等各方力量。
  據統計,目前從事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傳承及周邊產業的手藝人已達5萬人。田靜進一步提出,更加重視和壓實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授徒、傳藝的責任,積極探索學徒制傳承人培養模式,從明確任務、加強評估、提供扶持等方面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推進非遺關鍵技能和絕招絕技的傳承,提高傳承效果。(王彬 張影 劉源隆 王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