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
加強文化遺產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3-03-08 17:2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08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截至2022年,我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世界遺產56項,備案博物館6183家。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文化、經濟等多種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今後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學科支撐與人才培養。新中國成立之初,考古人才奇缺,面對大規模基本建設中考古工作的需求,1952年北京大學在歷史系下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個考古專業,並在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開辦了四期考古人員短訓班,為考古事業培養了一批亟須的人才。改革開放之後,山西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陸續創辦考古專業。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獨立建系。1988年,北京大學在考古系內成立了博物館專業。
  隨著考古學科的迅速發展,2011年,考古學從歷史學的二級學科成為獨立的一級學科,這種變化一方面意味著考古學學科體系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給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問題。目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在“考古學”一級學科下自設文化遺產相關專業,表明國家對文化遺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已經開始重視。但所設置的課程仍偏重於考古學基礎研究的部分,對於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本體保護、文化遺產資源的轉化利用等問題,所開設的課程缺乏系統性,受重視程度有限。
  文化遺產包括但不僅限於考古類文化遺產,還包括建筑、景觀、聚落、文化線路等一系列文化遺產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與互動在現有的考古學科體系下很難得到充分體現。想要保護好一處文化遺產,不僅需要考古學相關知識,還需要更加廣泛地吸收歷史學、博物館學、傳播學、建筑學、化學、藝術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營養,以文化遺產的價值特性和保護需求為核心,開展跨學科的研究。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適應現實需求而生的學科,應用性色彩強,要在課程設置中有更大的比重開展不限於單一母學科的應用訓練。要加強我國的文化遺產學科建設,強調文化遺產學科的交叉性和應用性,完善文化遺產學科的課程體系和學生培養機制,必要時成立國家遺產學院,以求為我國的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轉化利用提供人才和學術支撐。(杭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