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成新湘:
規范非遺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
發布時間:2023-03-08 17:2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08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成新湘帶來了多份關於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建議,希望推動政府多部門建立協作機制,加大各級非遺館、非遺工坊的建設力度,規范建設標准和運營機制,不斷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讓非遺真正融入當代生活並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發揮更大作用。
  規范非遺館建設運營標准
  成新湘代表介紹,在中央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全國各地非遺館的建設步伐越來越快,加強非遺館的標准化建設和系統化運營發展已刻不容緩。據相關調查,多數省區市已將非遺館建設納入政府規劃,但已建、在建或籌建的非遺館從場館名稱到建筑規模、內部設置、人員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標准不一,且在實際運營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瓶頸和制約。公辦非遺館是政府投資和運營,主要以公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而民辦非遺館既承擔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還要注重市場效應和經濟效益,運營成本高、管理成本大,民營企業自身資金及資源有限。
  成新湘代表建議,聯合國家標准委、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及優選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研究,按國家、省、市、區(縣)四個等級,分別制定出台不同等級非遺館的建設標准,從場館名稱、建筑規模、功能設置布局、運營管理、傳承人及非遺項目建設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統一規范的意見,分階段、分步驟實施。
  她還建議,採用政企合作模式,由政府投資建設非遺館,鼓勵有經驗的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非遺館的具體運營,實現資源共享,並依靠市場的力量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讓非遺真正活起來。同時,及時同步制定具體的政策落地配套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快落實政策保障機制。
  加大非遺工坊建設力度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公布了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66個工作成效突出、社會效果良好、人民群眾認可度高的非遺工坊案例入選。
  成新湘表示,當前,非遺工坊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展示展銷活動等,在促進非遺保護、帶動創業就業增收、推動非遺傳承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遺工坊是連接非遺與大眾、非遺產品與消費者的重要橋梁,是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
  成新湘代表認為,應加大非遺工坊的建設力度,將非遺工坊建設納入長期規劃,按國家、省、市三級,在“十四五”規劃時期集中建設一批非遺項目齊全、功能目標明確、非遺產品有創新有市場、對非遺項目傳承發展具有實效的非遺工坊,並加快制定完善非遺工坊建設標准及評估機制。她還建議,每年定期對非遺工坊的社會服務、產品生產和營銷、經濟效益、設計創新、營銷創新、傳承發展等管理指標進行科學和定量的評估,採用“可上可下”的動態評估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為推動各地非遺工坊發展壯大,推動非遺產品進入當代生活,成新湘建議,各地應進一步完善非遺工坊具體落地配套政策,鼓勵當地政府完善非遺工坊建設的相關扶持政策,同時協調文旅、教育、財政、人社、工信等職能部門,同步出台制定相關配套落地措施及指導意見。此外,她還建議教育部加入非遺工坊共建,加快推動非遺工坊進校園工作,打造校園非遺工坊陣地,促進傳統手工藝特色勞技教室或校園非遺工坊建設服務規范標准,推動非遺教育普及。
  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引發廣泛關注。成新湘代表認為,該通知提振了非遺從業人員的信心,為“非遺+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成新湘認為,為促進非遺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要探索非遺進景區、“景區+村落”“公司+村落”“傳承人+村落”、農旅融合等非遺項目開發新模式,並通過“非遺+地鐵”“非遺+高鐵”“非遺+新業態”等形式,使非遺在新時代融入百姓生活,促進產業轉型,推動經濟發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成新湘表示,要推動文博、文旅和非遺領域的文創產品開發,鼓勵引進優秀的文創產品設計、開發、加工人才和資源,充分挖掘各大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的文物、非遺、民俗、藝術底蘊,改變目前某些地方傳統單一、同質化嚴重的產品面貌,打造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博、非遺、文旅創意產品IP,讓廣大群眾能夠把文物、非遺帶回家。
  成新湘還建議,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力量,大力開發數字非遺、智能非遺,通過科技化、藝術化、多元化的創新路徑,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新表達,讓游客可以通過觀賞多媒體、體驗虛擬漫游等多種形式的互動,“身臨其境”地體驗古老非遺的魅力。(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