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湘西,說起“讓媽媽回家”苗繡扶貧項目,很多人都要豎起大拇指,這個項目不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眾多家庭實現脫貧致富,也讓很多留守兒童和老人重新感受到家的溫暖。今年全國兩會前夕,記者採訪了作為該項目發起人之一的全國人大代表、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七繡坊”)董事長石佳。
2017年,在大城市創業已有所成就的石佳在返鄉探親時發現,家鄉花垣縣石欄鎮的留守兒童、老人、婦女特別多。為了讓家鄉改變現狀、擺脫貧困,她主動放棄在大城市的優越生活,回家鄉再度創業,並瞄准了極具苗族特色的文化產業——苗繡。同年7月,石佳成立七繡坊,並積極發動鄉鎮裡的留守婦女到公司基地參加免費且帶薪的苗繡技藝培訓。截至目前,七繡坊苗繡基地已累計培訓繡娘1900余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400余萬元,吸引了300多名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就業。
在不斷壯大繡娘隊伍的基礎上,石佳又投資組建設計師團隊,建設生產車間,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搭建銷售平台,並採用直播帶貨與電商營銷等方式積極拓寬銷售渠道。截至目前,七繡坊共有300余款文創產品遠銷國內外,提升了苗繡的知名度。
“想要讓這麼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單憑苗繡產業是遠遠不夠的。”石佳說,她還號召村民成立了茶葉種植合作社,在家鄉開荒種茶。如今,茶園“七繡姑娘的茶山”種植面積達1806畝,累計發放工資1000余萬元,支付土地流轉金360余萬元,2022年實現500萬元的茶葉銷售額。
目前,七繡坊共有簽約繡娘486人,加上臨時參加零散繡活的繡娘,隊伍已突破千人。返鄉繡娘農忙時節務農、採茶,閑暇時光繡花、帶娃,收入主要由苗繡和茶園的工資、土地流轉金、村集體分紅幾部分組成,平均月收入近4000元。
2021年,石佳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今年初,七繡坊苗繡工坊入選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公布的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在石佳看來,這些成績隻是她返鄉創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下一個5年,她計劃在家鄉建起一條農文旅結合的完整產業鏈。
“這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人們出游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游客尤其是年輕人從景點游轉向鄉村游,湘西鄉村旅游也隨之興起。”石佳說,“2017年我回鄉時,我們基地所在的石欄鎮排吾村還十分荒涼。現在,在基地附近50米范圍內就開了3家農家樂。時常有游客來排吾村的小石林打卡,也偶有游客來我們基地的展廳參觀,看看繡娘現場刺繡、購買一些民族服飾和苗繡產品。”
石佳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可以使以苗繡為代表的非遺在當地一定區域范圍內回歸百姓生活,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同時,用這種原生態的文化生活吸引更多游客,為非遺產品開辟更廣闊的市場。“我們用苗繡為高端茶做包裝,很受市場歡迎。接下來,我們計劃在石欄鎮建民宿,並進一步完善農文旅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石佳說。
今年是石佳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告訴記者,從接到通知的那刻起,她一直在學習。作為一名基層代表,為更好地了解基層呼聲,她積極參加代表小組的調研走訪活動,多聽多看,還在網絡上了解和收集民意,希望提升履職能力。
為推動鄉村振興,今年兩會,石佳帶來《關於鼓勵社會組織在省會城市建設離岸孵化中心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建議》。建議提出,為幫助廣大鄉村合作社和小企業解決人才缺乏、前端設計不足、後端銷售不暢的問題,建議在省會城市建設離岸孵化中心,建立鄉村產業振興“離岸”孵化機制,凝聚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通過離岸孵化中心模式共同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