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近年來,各地不斷優化基層文化資源和設施布局,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力量在推進鄉村振興重要戰略中的作用。
縮小城鄉、區域、群體之間差距,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公平性、便捷性、實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主動融入城鄉發展,加強與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有效銜接,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彌補鄉村發展突出短板,則是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的有效路徑。
營造和諧向上的鄉村文化氛圍、滿足農民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鄉村農民素質……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楊善竑看來,這些都十分重要。通過調研,楊善竑發現,像“大喇叭”廣播這樣的基礎設施,大多數村子都有,但並沒有完全做到物盡其用。“如果能將鄉村‘大喇叭’安裝播放做到全覆蓋,尤其在偏僻落後的農村地區,不僅能暢通他們的信息渠道,還能強化陣地意識,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這對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是有益的。”楊善竑說。
針對“大喇叭”等設施缺乏相關的管理人員、尚未有效利用等問題,楊善竑建議建立專門的鎮村廣播站,每天播出國內國際時事要聞、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讓村民及時了解國內外形勢和黨中央的重大決定等,推動鎮村兩級的黨委宣傳工作。”楊善竑說。
近年來,隨著國家出台相關惠民政策,基層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但“空心村”和“老少婦”留守現象仍在部分地區比較普遍。對此,楊善竑認為,通過安排村民喜歡的經典小說和電影聯播、戲曲音樂、廣場舞曲等節目,早中晚的“大喇叭”可以與鄉村文化廣場和大舞台等設施設備形成配合,給偏遠鄉村營造人氣和文化活動氛圍,增進村民之間的交流溝通。“總之,鄉村振興要重視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讓‘大喇叭’成為提高村民政治文化素養和文化生活品質的助推器。”楊善竑說。
對於基層百姓的文化生活,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水陽鎮石灘村婦聯主席、隴上庄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倩娟有自己的觀察。“就拿今年春節來說,一度有些沉寂的社火民俗又旺起來了,甚至年輕人也樂在其中,這說明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度很高。”梁倩娟說,近幾年,自己在發展農村電商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體會到講好鄉村故事的必要性。“人家買的不光是我們的農副產品,還希望收獲一份鄉情鄉韻,體會別樣的‘土味兒’。”因此,她在通過直播平台幫鄉親們帶貨的同時,也注意將村裡的民俗和文化活動,用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了解當地的人文風情,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建起一座農家書屋和傳統連環畫閱讀基地,讓孩子們從小接觸、了解、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前不久,梁倩娟還邀請文化專家和鄉村文化能人,為村民教授書法、剪紙等技藝,進一步擴充了農家書屋的文化功能。
“希望大家以後能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出來,用自己習得的文化技藝推介鄉土好物,也歡迎各地游客來書屋打卡。”對於鄉村文化空間建設,梁倩娟建議,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發揮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打造更高水平的基層公共文化空間。(王彬 王偉杰 彭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