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逛展’,跟幾年前的概念不同。”說起這一群眾熱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瑞霞體會頗深。“以前,大家打卡博物館,很多時候是拍照感受氛圍式的,現在則是深度體驗學習式的。博物館與公眾能夠形成如今的互動關系,得益於數字化的發展。”王瑞霞說。
借助VR、AR等數字技術,觀眾可以通過觸覺、聽覺等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沉浸式了解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王瑞霞認為,數字化水平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效能,實現了針對不同群體的定制化服務供給,使得人們對文化場館打開方式有了更多選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符合新時代人們吸收知識、感知文化的習慣,也更新了人們的思維,讓相關從業者認識到未來還有無限可能,還需要更多數字手段作為溝通橋梁去開發服務。希望博物館能夠搭建一個平台,讓各種數字技術、各類專業加入進來,各展其能,為人們提供更加新穎、更有深度的服務。”王瑞霞建議。
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雲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意見》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推進數字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適應新時代群眾文化需求、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圖書館參考咨詢部主任劉忠斌一直關注公共文化數字化發展。由所從事的圖書館事業出發,他介紹,南京圖書館聯合南京大學創建的“圖書館大數據應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重點實驗室”,掌握江蘇省市區縣各類公共圖書館、基層文化館、農家書屋實時數據,具備相關統計計量、報告數據、數據資產評估、智能應用開發等功能,可為江蘇省各級文旅主管部門、決策層提供重要發展依據,科學精准輔助江蘇省公共圖書館事業、基層文化館事業發展。
“這幾年,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穩步提升,顯示出相當強勁的發展勢頭,文化用戶服務規模、文化需求指持續增長。下一階段,應乘勢而上,借力數字技術,加大力度將過去資源碎片化、技術制約、內涵彰顯不足的文化服務問題予以解決,以數字化建設為公共文化軟實力發展撐起‘硬筋骨’,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創新服務。”劉忠斌建議,首先要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從業者的數字思維,安排專門資金、設立專門項目,使更多掌握數字化本領的文化人才快速成長起來,為共同開創文化數字化新局面貢獻更大力量。其次,要重視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品牌建設,鼓勵公共文化從業人員參與品牌化數字服務建設,打造既富有文化內涵又具有時代精神的數字服務平台,形成文化影響力。同時,對於欠發達地區、部分區縣的公共文化機構,加大公共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更多基層民眾創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文化服務新體驗。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不僅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平台建設,更要重視高新科技在公共文化領域的落地應用,為受眾群體做好“畫像”,提供更加精准、更有沉浸感的公共文化服務。對此,劉忠斌認為,以數字化發展為契機,提升全民藝術普及和美育效能,前景廣闊。政府相關部門和公共文化機構要圍繞自身主要職能,結合當地的文化歷史、藝術資源等,創新數字化服務內容和產品,制作有特色、正能量、易傳播的公共數字文化產品,策劃一批可參與、可分享、可評價的線上美育活動,與線下美育活動互為補充,構建出線上線下互相融合、互補互通的美育資源平台。(王彬 王偉杰 彭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