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夯實文旅支撐 凝聚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力量
發布時間:2023-03-11 19: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1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為新時代文化和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其自身也需要堅實可靠的文化和旅游支撐。本期“文化圓桌”特邀全國人大代表、文旅工作者、專家學者,暢談文化和旅游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和發揮的重要作用。
  嘉賓:
  王旭東(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
  王春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李媛媛﹝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廣勝(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
  主持人:郭人旗
  中國式現代化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如何從文化角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王旭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現代化進程中,形成了極具中國式特色的發展形態與模式,展現出獨特的時代風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沃土和根基力量﹔燦若星河的歷史文化,恰如有源之水,滋養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明底蘊,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把中華文化引入世界大潮﹔傳統文化在經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程中,以高質量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搭建起中華文明與世界多元文明交流對話的橋梁。
  李媛媛: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有著強烈文明訴求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文化問題,將文化自信作為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性和引領性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突顯了文化對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支撐意義。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基於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和傳統。正因如此,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立足中華文明肌體,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兩個結合”基礎上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觀點,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歷史文脈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國共產黨人所開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並非拋棄傳統,亦非單純復古,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古老文明傳統注入新的能量,在繼承與創新中建構符合時代趨勢和歷史要求的文明樣式。
  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以文明型、和平型發展為價值訴求的現代化。中國在歷史上就有天下主義的關懷,是追求和平與穩定的文明型國家。隨著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努力向世界提供公共產品,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重要命題,並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庄嚴承諾。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兩個文明的辯證關系?
  王旭東:兩個文明相協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價值的引領、文化的滋養、精神的支撐,我們不僅要持續追求“倉廩實、衣食足”,更要“知禮節、知榮辱”,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以獨特的物質性文化遺存,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持續不斷而又燦爛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展覽、教育課程、文創產品、影視劇目、出版物等多種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努力創作優秀文藝作品、提供優秀文化產品,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文博領域的力量。
  陳廣勝: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想以一個例子表達個人的相關理解。浙江正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加快實施萬戶農家旅游致富計劃。旅游是富民產業,目前全省鄉村旅游收入佔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8%,其中景區村旅游收入佔比高達30%。同時,鄉村旅游也從最初的鄉村觀光日益轉向鄉村度假、鄉村生活的發展階段,游客在鄉村不隻限於有吃、能住等物質性消費,而是越來越注重精神滿足。諸如“美育村”創建、鄉村博物館建設等工作在浙江省便順勢推開,努力使廣大鄉村更具鄉韻鄉愁,營造物質體驗與精神享受相協調的詩意棲居生活圖景。
  主持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包括“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貢獻的新價值?
  王旭東: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深厚基礎,是世界上少數有重大影響的原生文明之一。要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貢獻的新價值,就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故宮博物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持續做好歷史文物的研究闡釋,不斷提升展覽服務水平,多視角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來,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發揮先鋒主導作用,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作出自己的貢獻。
  李媛媛:回顧世界歷史,每一次的重大時代變革,必然會促發新的文明秩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功的意義在於,突破了西方社會的現代化模式,走出了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文明觀,提倡胸懷天下、自利利他的包容性發展,不同於二元對立、霸權競爭的世界圖景,這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它尊重各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尊重各國對於發展道路和現代化模式的選擇,同時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讓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實現文明的超越與更新。放眼今天的世界,面對全球性高風險狀態帶來的挑戰,面對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日漸蔓延,中國在開辟現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文明實踐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闡明中國發展之“道”
  主持人:在讓世界更好認同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方面,您認為文化如何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王旭東: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蘊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源泉。在文化的交融與互鑒中,“和”與“合”貫穿中華歷史時空,是中華文明的智慧大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故宮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璀璨文明,故宮博物院肩負著真實完整地保護並負責任地傳承、弘揚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引進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地區的17個文物展覽,先後組織赴國外及我國港澳台地區文物展覽41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22次,持續開展文明互鑒的交流合作。為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故宮博物院還相繼與德國、斯洛文尼亞、韓國、越南、尼泊爾、伊朗等多國文博機構建立人員交流合作機制,委派超過400人次的各領域專家赴境外開展文物修復、展覽策劃、藏品管理、史料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在新發展階段,故宮博物院深入挖掘故宮蘊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展覽項目、文化創意產品、新媒體展示活動和公眾教育資源等,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並著力將上述成果向世界推廣,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王春法: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力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指示精神,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合國家外交大局和重大外事活動,切實發揮好文化客廳的作用。2022年國博配合中意文化旅游年活動,成功舉辦“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習近平主席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分別向“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致賀信,稱展覽“以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展覽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觀眾達24萬人次。2023年,國博還將努力推進多個國際交流合作項目落地,讓公眾感受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鑒、美美與共。
  二是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配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良渚論壇”﹔推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赴國外巡展的落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是擴大對外交流的渠道。繼續積極參加博物館國際組織工作,辦好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大會,做好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沖突地區遺產保護聯盟等相關工作﹔推進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博物館等博物館合作備忘錄簽署,進一步擴展國際合作網絡。
  四是擴大展覽和公共空間的多語種覆蓋面,加強官網外文頻道建設,翻譯出版一批優秀展覽圖錄和館藏精品圖錄。
  李媛媛:各文明體之間在平等基礎上的交流互鑒,有助於推動人類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當前,國際傳播形勢較為嚴峻復雜,如何用能為世界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闡明中國發展之“道”,提高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為中國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成為當務之急。闡明中華文明的淵源與形態演變的特點以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講清楚“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等議題的道義基礎,才能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底蘊,贏得更廣泛的理解和認同。
  陳廣勝:在對外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過程中,文化就是溝通共性與個性、借鑒與超越的“舟”與“橋”。在對外傳播和互動中,無論文藝作品還是跨境旅游,都展現了親身體驗感受和沉浸式思考的雙重價值。比如,當境外游客來到浙江安吉余村眼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案例,將更有利於其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價值和意義,也能切身體會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生態文明的積極貢獻。
  匯聚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主持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方位中,文旅工作應該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和作用?
  王旭東: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路徑,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故宮博物院地處首都核心區,是集合世界文化遺產地、博物館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三位一體的公眾服務機構,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極為特殊,這更加要求我們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發揮好文化在旅游資源開發、產品業態創新、品牌塑造傳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旅游對文化保護傳承、價值挖掘弘揚、市場拓展開發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推動文化和旅游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融合發展。
  近10年來,故宮博物院年度接待觀眾量翻倍增長,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現增長和多樣化態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和傳承者,故宮博物院堅持正確處理好滿足觀眾參觀需求與保護故宮文物古建的關系,著力打造“智慧開放”項目,通過數字化手段增強博物館的管理與服務,策劃系列文物線上及線下展覽,提供多樣文化產品,拓展公眾教育與傳播平台,利用科技創新讓文化資源更廣泛地惠及廣大觀眾,共享發展成果,以文化為引領推進共同富裕,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故宮博物院以“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為支撐,逐步提煉和打造包括安防管理體系、文物科技保護體系、學術科研體系、數字故宮體系、開放服務體系、展陳體系、傳承轉化體系、人才支撐體系和行政保障體系在內的九大體系,努力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會客廳。
  2022年底正式開工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建成後將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參觀服務和文化體驗,進一步滿足社會公眾對於數字展示、青少年教育、藏品鑒賞、文化傳播等不同需求,帶動周邊地區文化、交通、餐飲、服務、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與北京市的經濟文化科技事業發展形成聯動效應,助力北京市“博物館之城”建設。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中央在京重點建設項目,故宮北院區對於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建成也將進一步推動旅游成為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傳承、傳播的重要載體。
  王春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重要論斷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博物館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承擔的職責使命。
  新的征程已經開啟,博物館事業正面臨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要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自覺守正創新,擔當文化使命,認真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切實發揮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場所作用,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立足豐富館藏文物資源稟賦和博物館特色優勢,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多重價值,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有效傳播,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深化學術研究,始終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己任,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精彩的展覽展示活動,推動文物活化利用,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筑牢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李媛媛:面對新的歷史方位,文旅工作需要突破過去“鶯歌燕舞、吹拉彈唱”的“小文化”的概念認知,從“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的戰略高度來認知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征程中,對內需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構建支撐大國崛起的精神秩序和價值認同﹔對外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今天的文旅工作,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從中華悠久厚重的文明傳統中汲取能量,同時需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陳廣勝:我們要以守正創新的自覺,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事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角色和作用。一是爭當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思維的“奠基石”。中國式現代化既面向未來又植根歷史,我們要深刻理解與把握其中的文化內涵與底蘊,以文化和旅游的現代化先行為中國式現代化培根鑄魂。二是爭當踐行中國式現代化人本思維的“排頭兵”。我們既要避免“現代化陷阱”,又要破解“人的異化”問題,就務必將人的現代化作為重中之重,要以更加完善、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和市場供給,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更美好的文化生活和旅游體驗。三是爭當踐行中國式現代化共富思維的“開山斧”。文旅既“富腦袋”又“富口袋”,可以成為展現共同富裕美好社會極具魅力的重要標識。四是爭當踐行中國式現代化和合思維的“連心橋”。我們要發揮文化和旅游在促進不同文明交流、拉近各國人民心靈距離上的獨特作用,完善全方位、寬領域的文旅交流合作新格局,推動文旅傳聲、文旅塑形,讓中華文化、中國旅游更好走向世界。(統籌:郭人旗,採寫:郭人旗、徐繼宏、劉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