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3全國兩會 > 代表話文旅
代表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吳少玉:傳統“土味”成就“甜蜜的事業”
發布時間:2023-03-13 20:5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13
  提起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馬井鎮學蘭村黨支部副書記吳少玉,她可是個當地有名的“逆行人”。大學畢業後,她與丈夫放棄在大城市打拼並變賣房產,用新一代大學生的新理念、新思路將家鄉土法制糖技藝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家鄉“美麗糖村”的金字招牌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夢想正在實現。
  儋州市學蘭村地理位置偏僻,不靠山、不靠海,祖祖輩輩都是靠種植甘蔗、花生、地瓜等為生。16斤甘蔗才能制出1斤糖,當地村民世代忙著進行甘蔗壓榨、熬糖、晒糖,將甘蔗制成一塊最純正的儋州土糖,一直產量低、效益差。
  吳少玉是從學蘭村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2011年畢業後在北京、上海打拼創業。2013年,吳少玉回儋州老家過年,父親吳小健對她說:“人老了,鍋舊了,恐怕以後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這句話,讓吳少玉久久不能忘懷。
  經過一番考察和思想斗爭,吳少玉說服丈夫,毅然返鄉與父親籌建傳統制糖體驗基地,尋求產業升級。一開始,糖廠隻有4名員工,十分艱難。2017年初,在政府支持下,吳少玉探索將土糖制作的傳統技藝與現代設備相結合,從生產、包裝到配送都制定嚴格的流程,傳承和改良古法工藝。
  “從前土法制糖的經濟效益不高,會做的人就越來越少。”吳少玉說。把手工小作坊變成現代化糖廠,要在傳承古法的同時兼顧效率。為此,吳少玉通過向專家、企業、老工匠討教和不斷鑽研,探索出了高效和傳統兼顧的現代制糖工藝。
  2017年3月,她的“吳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同年海儋土糖“土法制糖”工藝被納入海南省博物館非遺展示中心。吳少玉為自家生產的土糖注冊了“海儋”商標,成為儋州的特色農業品牌。吳少玉主動向當地政府提出想要幫扶貧困戶。同年6月,制糖基地以“短期投資+年底分紅+勞動輸出”的模式吸納白馬井鎮周邊村庄的貧困戶和傳統制糖技藝人進廠務工。截至目前,已助力帶動白馬井鎮上千人脫貧。
  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村民喜笑顏開。學蘭村村民羊壯年已在基地工作近6年,他沒到基地上班前在家種花生、甘蔗,到基地上班後,生活越過越好。隨著土糖產業的發展,在海南憶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吳少玉先後成立儋州海儋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海南學蘭集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逐漸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傳統手工藝”的產業經營模式。
  從2017年6月開始,吳少玉通過土糖產業示范基地的推廣帶動,助力白馬井鎮9個村委會374戶貧困戶1897人脫貧,支持一批返鄉大學生就業創業。近幾年來,吳少玉所創建的公司和基地已累計給貧困戶發放紅利169.5萬元。
  2021年5月,吳少蘭當選白馬井鎮學蘭村黨支部副書記,分管學蘭村鄉村振興、黨建工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法制糖為引子,著眼於學蘭村田園綜合體、特色村庄項目的布局,統籌實現學蘭村村庄規劃、產業規劃、旅游規劃“三規合一”,做好學蘭村制糖文化鄉村旅游文章。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吳少玉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根據顧客的消費習慣,改變包裝、化整為零、擴大銷路。她的村庄成功申請五星級美麗鄉村項目,大力發展以甘蔗種植為主的生態農業和以“土法制糖”工藝為主的鄉村旅游項目,開展親子游研學科普商業運營模式(種甘蔗—砍甘蔗—制作土糖DIY),為“農業+工業+文旅”的新型鄉村經濟示范點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通過“非遺+旅游”模式,還可以使土糖產業既豐富旅客體驗,也激發傳統手工藝人的創新熱情。“未來,我們計劃依托自然地理資源和土法制糖技藝,通過農業、旅游、非遺三者結合,促進學蘭村的產業化發展,進而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吳少玉說。(陳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