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我國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盛會——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在上海拉開帷幕。這是一台向國慶獻禮、向人民匯報的主旋律大戲,也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一個文化盛典,來自全國各地的51台優秀劇目在上海19個劇場為觀眾演出超百場,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書法篆刻作品展、攝影作品展第一次在中華藝術宮同場展出。連日來,申城各大演出場所好戲連台,人們成群結隊涌進各大劇場展館,演藝人員下到工廠、社區、景區,各家主流媒體全力報道,新媒體發力線上直播,匯聚成一個“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市民在現場,千萬民眾在線上”的文化嘉年華。
為時代放歌
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政府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是在全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舉辦的一次藝術盛會。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新時代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努力攀登藝術高峰,譜寫中華民族的新史詩,藝術創作生產呈現更加蓬勃繁榮的生動局面。
在藝術節開幕式上,作為38部參評劇目之一的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進行了匯報演出,獲得潮水般的掌聲。這是我國首部用舞蹈來演繹的諜戰片,背景放在了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以解放前夕英勇犧牲的地下工作者為創作原型,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原創,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並將石庫門、黃包車、旗袍等老上海DNA惟妙惟肖地呈現在舞台上,以唯美的舞蹈肢體語言,靈活寫意的舞台背景,多彩變幻的光影投射,諜戰的緊張懸念,再現了為新中國誕生而壯烈犧牲的先烈形象。主創單位人士在談及創作此劇目的時表示:“今天的80後關注上世紀的同齡人,希望通過創作演出感染當下的青年人”。顯然,這個目的達到了:截至5月20日,97秒的《永不消失的電波》視頻宣傳片在網絡上已播放124萬次,很好地實現了革命教育題材的現代表達。據悉,這出舞劇將在25日在上海中山公園進行面向大眾的惠民演出。
為時代放歌,不僅體現在舞台藝術,也同樣體現在書畫藝術。21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幕的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上,一幅巨大的《互聯網的春天——農村電商》油畫作品贏得好評。作者之一郭健濂對記者坦言,盡管他是杭州人,對電商很熟悉,但他接到這個互聯網“命題”創作時還是頗費思量。最後在專家和前輩的指點下,他深入農村,來到臨安白牛村體驗生活,發現整個村子很小,但家家通過互聯網把生意做得很大,特別是還有海歸等年輕人在此創業,頓時他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通過手機、筆記本、豐收的水果、快遞封箱、年輕人、貨車等要素,謳歌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巨變。
為人民服務
本屆藝術節“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辦會宗旨,不僅體現在藝術家將目光投向人民,為人民抒懷,還體現在讓民眾感受藝術節是人民大眾的節日,強化了藝術惠民利民的功能與作用。
十二藝節首次將“文創”納入框架之中。從5月19日起,一連4天在上海展覽館舉辦演藝及文創產品博覽會,來自全國的705家文化機構攜1169個演藝作品及5757種文創產品參展。在山西“鬧騰——來自大同的禮物”展台上,5幅手繪山西扶貧旅游地圖受到“圍觀”。大同鬧騰文化傳媒公司王星介紹說,這些手繪扶貧旅游地圖2年前開始創作,現在平均每月會賣出10萬來份,為公益機構和旅游者提供了直觀的扶貧指南,發揮了藝術惠民的作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盛佃清在鬧騰展台前,贊揚藝術家繪制300個旅游扶貧村的線路分布圖很有價值,為推動山西旅游扶貧工程發揮了積極作用。
5月18日下午,第十八屆群星獎惠民演出走進上海市郊鬆江。位於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內的歡樂谷亞瑟宮演藝中心座無虛席、人氣爆棚,來自重慶、湖北、貴州等8省市的近200名藝術工作者聯袂登台,為鬆江百姓端上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吸引了近千余名觀眾紛至沓來,其中不乏遠道而來的外地游客。組委會人士告訴記者:這是藝術節群星獎惠民演出首次走進旅游景區。
舞台中央,24名年輕精壯的舞者化身飛騰的蛟龍,在舞美燈光和音效的交相輝映下,時而翻江倒海,時而騰雲駕霧,將龍舞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舞畢,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來自鬆江佘山鎮的陳女士在觀看演出後激動地說:“沒想到能在家門口看到國家級的演出,太有感覺了!”
群星獎是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項,能夠入圍決賽的作品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百裡挑一的精品。為了藝術惠民,群星獎組委會聯動上海16個區,開展惠民演出活動。5月18日至5月21日,共有84個節目分別走進社區、旅游景點、校園、部隊、企業開展惠民演出。
為產業助力
群星獎惠民演出也為景區帶來了流量,據統計,演出當日,歡樂谷游客比平時多出了30%,演藝節目帶動景區客流效果明顯。鬆江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金冬雲說:今年是文旅融合的開局之年,也是鬆江進一步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的關鍵之年,此次將群星獎惠民演出地點設在歡樂谷,吹響了“看大戲、游上海”的集結號。
同樣,文創展也為上海文旅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作為申城演出重地的上海大劇院,根據7月即將上演的原創昆劇《浮生六記》,首次制作推出“浮生”系列文創產品,精致玲瓏的“竹絲扣瓷茶具”和“蒔繪金柴手工蓋碗”售價都在數百元以上,但展台前也不乏現場解囊者。上海大劇院視覺藝術高級設計師顧琰告訴記者,《浮生六記》是大劇院首次自主創作的劇目,由此開發了文創衍生品。“這幾天銷售業績讓我們很受鼓舞,大家看到了文旅融合的光明前景。未來‘浮生系列’不僅在大劇院禮品店售賣,還會在網上開旗艦店。”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山農民畫也受到觀眾的青睞。與以往傳統的自產自銷做法不同,金山農民畫已牽手著名的朵雲軒集團,通過特殊印刷技術,色彩鮮艷的農民畫不僅逼真生動,而且畫作不會因時光而褪色。上海原藝金山農民畫公司總經理助理彭丹紅在現場告訴記者,與朵雲軒合作的最大好處,是使農民畫變身為“伴手禮”,現已是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觀光廳的暢銷品,每月銷售額數十萬元。
十二藝節將舉辦至6月2日,美術、書法篆刻、攝影等3個國家專業藝術展更延展到8月中旬,精彩將繼續。
上一篇: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 為地方劇種插上騰飛翅膀 |
下一篇: “十二藝節”讓群眾開心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