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各地活動
各地活動
建水紫陶田記窯的“圈粉”秘訣
發布時間:2019-05-31 09:1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5-31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一個至今交通仍不太便利的縣城,新世紀以來卻以紫陶茶具聞名全國。田波(1973年生)和田靜(1977年生)兄妹恢復了傳統的煉泥和柴燒工藝,創立的“陶茶居田記窯”已成為引領建水紫陶行業向前發展的標杆。

  陶茶居田記窯每隔一段時間會燒一次窯,每次開窯前,窯爐裡的茶具基本都被全國各地的客戶和經銷商訂購一空,還有不少藏家特地從外地趕來,參加開窯儀式和品茶論陶的雅集。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材料和工藝的精細研究,對工藝流程的一絲不苟。他們親自到山上挑選泥料,手工分揀後研磨為粉,搭配不同色澤的泥料,在水缸中浸泡,經過反復篩洗,封存入袋瀝水陰干,然後在陽光下晾晒,去水排氣,入窖收藏,經過至少兩年才投入使用。手工料與機械料效果完全不同,用這種泥料燒制出來的茶具,成色自然,窯變豐富,飲茶口感上佳。

  陶茶居田記窯近年來有兩套茶具特別受消費者青睞,一個是“璞炻”系列,一個是“承瑜”系列。在國內的陶瓷小作坊,這種系列化的設計思路是比較少見的,通常隻是單件作品的創新,很少定期推出系列新品。

  “璞炻和承瑜,都屬於‘喝茶系列’。”田波解釋,“茶壺的設計需要考慮兩點:一個是功能,一個是審美。不同的茶類要對應不同的壺,比如璞炻壺就是專門泡高溫茶的,如普洱、古樹、白茶等。壺的器型不同,對於茶香、出水都會有影響,所以有人是一把壺就泡一種茶,這就可以把壺的用途分得很細。因此設計要定位精准。”

  對於審美,田波認為:“我們設計器型時,要結合當下的生活方式,不是盲目做造型。比如宋代的提梁壺,過去是要放在架子上燒的,今天有人把它做得很小放在桌子上用,就顯得不地道了。審美首先要服從功能。此外,入門級的顧客往往喜歡窯變的作品,因為每一個都不相同,很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進階版顧客可能不再那麼重視窯變,而是追求某種整體性。再深入下去的話,比如我自己,就會更喜歡色澤上少有變化,更加朴素、更具古朴質感的作品。”

  田波、田靜一直非常明白該堅守什麼,該改變什麼。他們說:“我們未來的發展,首要是不變。比如形成了‘璞炻’‘承瑜’兩個定型的系列之後,再推出新款也是在原有系列上的微調。治泥的配方、工序,制壺的精致、嚴謹,燒成的經驗總結,這些需要堅持,要精益求精,不能因為銷售好就想方設法量產。而可變的就是要針對消費市場作出調整,考慮顧客的接受度。比如,根據顧客的需求,調整套件產品的個數和器物的大小等。”

  2017年歲末,陶茶居田記窯舉辦了一次“藏陶鑒”活動,期待已久的跨年雅集在丁酉年最後一窯開窯前夜拉開帷幕。從各地趕來的陶友、藏家、學者、茶商、經銷商代表、茶藝師、花藝師,在陶茶居雅聚數日。藏陶鑒,顧名思義,攜藏陶親赴此會,以藏陶會友。規矩是“所有藏陶必須是賞玩過的,有明顯潤養痕跡的,這是參與評比的先決條件﹔評比的也不是作品價格高低,而是主人對作品的養護及體悟”。在“藏陶鑒”活動中,藏家拿出自己珍藏的壺供大家品評,最後還要評獎頒獎。每日晚宴之後,藏家都會到陶茶居品茶賞樂。從昆明來的專業音響師,為每一泡茶配上專門的音樂,同時,還有現場古琴演奏。第二日開窯,依然有一整套程序,焦灼不安的等待,加強了粉絲對出窯器物的期待。

  可以發現,陶茶居田記窯銷售的不僅是壺,更是給藏家的一份念想。田記窯准確把握了當代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趨勢,跳脫了“大師”思維,更注意營造企業品牌。而品牌,歸根結底來自用戶長久不移的信任和愛戴。田記窯精益求精的產品,使人由愛生敬,由敬生愛。